70年,我亲历的故事 | 三线建设,我一生的光辉印记

口述/胡盛英   整理/通讯员姜宗哲

1969年冬季,鄂城县根据省委指示,要组织民兵赴三线建设,支援襄渝铁路打通武当山隧道。当年胡铺遭受洪涝灾害,我正带着20人在鄂城钢铁厂,给火车上下货,赚取费用用于生产自救。

11月上旬,接到金明社党委余炳享的通知,华容区委点名要我回村挑选三线建设的先遣部队,并要求我提前15天带领18个石匠、木匠赴谷城县,为1670人的华容团打前站。接到任务就要动身,家人都不愿意我去,说挖隧道是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险中之险。我笑着安慰家人说:“我被村里人称为‘一身眼’(有头脑),不会有事的。”

A、1670名华容好男儿掘进武当隧道

一到工地,我就把1670名民兵的安危、生活放在心里,着手筹办相关事宜。在当地村民和驻军的支持下,很快石匠和木匠就开始工作了。仅用了12天,我们就完成了营房建设。

11月下旬,时任华容区委副书记的吕效忠带领1670名民兵到达工地,并对我的前期筹备工作进行了验收。

首先,检查他交代的分8个营房的指示落实情况。他对我准备的房舍、铺位、设施很满意。他对大家说:“这个后勤团长胡盛英,我选对了!”

人员到齐后,我被任命为掘进下道坑三连连长,辖华容、包王、韩畈3个大队,共120名民兵。

头5天,我请来解放军指战员,为我们的民兵进行教导和培训。一学习他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政治纪律,二学习他们的军事动作和日常行军要领,三学习他们在工程上的实战分项技术规则,四学习他们预测风险和确保安全的经验。我带头学,并在领悟、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创造性去实施。

人员到位后,重要的就是做好思想工作,对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对不负责任、存在安全隐患的严肃追查。很快,连队人心聚拢,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崭新战斗集体,真正做到了行动军事化、工作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每天工作6小时,学习6小时,其余12个小时为休整和处理生活琐事。人员外出实行请(销)假制度。积极开展创文明争先进活动,组织各项竞赛。为了活跃民兵业余生活,还组织了比唱样板戏活动,使整个连队朝气蓬勃。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解放军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挺佩服三连的”,民兵团对三连提出了表扬,全师也通报表扬了我们安全高效的三连。在郧阳专署开表彰会时,上台进行经验交流的就有华容三连。

B、逃会守工地救回2条命

1970年5月省军区来团检查,要求抓紧进度,克服困难,打高效攻坚战。随后,团部召开营、连一把手的政工会。当时我负有轻伤,正在休病假,赴团开会前,我把本连副职人员通知到我房里开一个动员会,说一把手在外开会,在家的二把手照样能创奇迹。各班班长也个个表态,不怕吃苦,不怕累,保证高质量完成任务。

在这次会上,有人提出,只要材料和工具相应增加,后勤能把伙食办好,馍送到洞里,开水保温并送到位,以往每人干6小时,现在下班后可再分15人再干6小时。这个提议一出来,大家都很认可,相互商议着,进行细节上的完善。就这样,动员会一结束,各排就开会发动,要创高产。

三连士气高涨,个个摩拳擦掌全力迎战。当天晚上我自感责任重大,要出了的事故,我可是违规冒险的责任人。抱着“死也要死在洞里”的念头,我也不去开会了,赶紧穿衣赶赴现场,守在作业一线,以防冒险抢进度。

果然,我的亲自督阵一下子救了2条人命。一次放炮排烟后,班长指挥马上抢出道,我看上面有平板石,怕有塌方的危险,当时朱幼甫和陈细坤准备一跃上前,我一把拉下。通过平时的学习,我知道“爆炸后,渣成堆,上有平板,并不安全”,要用铁钎捅几下,声音发闷,就表示不结实,有塌方的可能。如果声音脆亮而结实,就表示不会塌方。我刚上去试了几下,传来闷声,突然,一个大石块把我手上的铁钎打掉了,后面的人及时把我拽了回来。事后,在场的人都说一排人齐声大喊:“这两条人命活活是胡连长救下来的呀!”

天一亮,部队工程技术人员看到三连人心欢畅、干劲大、速度非常快,马上向上报告。随即,在军乐队和锣鼓、鞭炮声中,团部送来一个个喜报。团政委高兴地说:“三连又创先了,这是胡盛英不来开会的原因呀。这个胡盛英真是‘一身眼’啊!”

C、驻地传农技助谷城首种双季稻

1970年6月,谷城县领导到华容民兵团慰问,特地向民兵团提出一项请求:派人传授江南种植双季稻的技术。团部考虑到我曾担任生产大队长、支书,又上农校学习过,就点名要我去,并嘱咐一定要完成好这一任务,不能只应付差事。

我曾在黄冈农校学习,但所有学习资料都在家里,没有理论资料,如何讲?鄂城是江南水乡,而谷城则是鄂西山区,相距千里,气候、土质差异很大。谷城一带向来只种单季稻,搞双季稻能否成功,我心里没有底。

团政委吕效忠同志鼓励我:实践出真知,条件不同,就在增强适应能力上动脑筋,事在人为!我想,把鄂城的种植技术原本照搬到谷城,肯定不行,必须因地制宜。

在不影响连队隧道施工的前提下,我抽时间来到文畈公社找到农技站技术员小高,向他详细了解当地常年气象记录及该地水田特性,自己又到田间细心察看,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我再认真与鄂城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劣,再寻找相应办法。

谷城地区之所以一直只种单季稻,关键在于霜期长,错不开季节。其次在于山区山泉冷浸,水田温度低,禾苗生长慢,成熟周期长。

要推行双季稻,必须解决好这两大矛盾。我想到的办法是:早晚两季都选择生长期相对短、禾秆矮、易透光通风的品种;提前浸种育苗;选择大冲平畈浅泥田试种;挖沟隔山浸,实行浅耕法;坚持浅水勤灌,中期提前晒田炼苗,加快生长。我还将这一套办法说给种田内行的民兵听,请他们当参谋。

经过认真准备,我在五山区委举办的农业培训会上分条详细讲述。前后8天,讲大课3次,又让学员提问,共同讨论。受训学员说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都决心回去试行。

培训结束后,五山区为我召开欢送会,还硬要给80元补助费,奖励一大袋红糖(120斤)。归队后,我将补助费全额上交,作为团部医院慰问金,将红糖送到工地小卖部,印发糖票,分给病人和女民兵。

培训后,我同五山区相关领导长期保持联系。工程结束回到鄂城后,他们还几次来信,并传来了双季稻试种成功的消息。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