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记张裕钊文化园负责人张绍银

在美丽的梁子湖畔,有一处古朴的建筑让人肃然起敬、魂牵梦绕,于是乎,无论是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还是闲暇的周末时光,许多人总会不约而同地聚于此……

它——张裕钊文化园。一处守望历史文脉的象征、一个彰显城市文化的地标。

张裕钊文化园的筹建者张绍银将张裕钊书法文化视为一生热爱:“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是让自己与国家紧密相连,我为我是传统文化传播者而自豪!”

春燕衔泥:构筑张裕钊文化园

如不是痴迷于张裕钊书法文化,71岁的张绍银也在过着退休后的晚年惬意生活。而他却在2007年退休之际,便开始了建张裕钊文化园的想法,一天也未清闲过。

每次经过沼山镇,看到曾经祖辈们引以为豪的张裕钊故居,彻底被荒草掩盖,张绍银就深感压抑。“别处没有名人的,还要‘创造’名人呢。张裕钊是当地人自己的先贤,就更要重视文化传承。”

2011年,沼山镇村民理事会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举手表决,自发捐资建设张裕钊文化园。

然而,筹建之路何其艰难。

2012年10月工程竣工后,将地方政府扶持、社会集资、名人赞助的资金304万元全部用完,还欠下288万元的工程尾款。

这个不小的数目,让张裕钊文化园理事会内不少人“吓”得打起了退堂鼓。“投资成本远远超过想象,这事不能继续下去了。”

一时间,社会各界舆论纷纷,各种言论铺天盖地而来。

讽刺打击声不绝于耳、堵着家门追工程款等情况持续了一年有余。这段时间对年近七旬的张绍银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无比的煎熬。

2014年,张绍银有感而发写下了“百字铭”,诉说着自己的无奈与艰辛。

在大家都认为张绍银坚持不下去,终要放弃之时,他却选择了继续向前走。

“不停步、迈小步,创造条件迈大步。朝前走,不回头,干到底,不罢休!”张绍银的这句顺口溜文化园所有人都铭记于心。

张绍银也靠着这句话,“撑”下去了。

收集资料,借鉴别的地方的文化园、名人故居的经验做法,找社会上的文化名人“取经”……只要是对文化园建设有帮助的事,张绍银一件都不会落下。

沼山镇杨井村文化名人张志华,在武汉发展文化产业。张绍银请张志华到文化园来看,请他出谋划策,张志华一方面对张裕钊文化十分崇敬,一方面被张绍银的精神所感动,便与熊寿昌、张靖鸣等一些文化名人商量对策。

大家一致认为:张裕钊文化园结构需要进行改造与调整,首要目的是将文化园建设成一个书法文化博物馆,使文化园更规范,更具特色。张志华先生并承诺由他所在的公司负责博物馆的设计工作,工程款可在建完后分期付款。

张裕钊文化园获得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并一步步步入正轨。

殚精竭虑:为保文物“多顾茅庐”

一顶草帽、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一个背包……这三样东西陪伴了张绍银近10年。

陪伴做什么?为了建张裕钊博物馆,陪着他走街串巷,到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文物。用张绍银的话说:“文化园能筹建成功它们功不可没。”

如今,在张裕钊文化园内,收集着300余件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张绍银亲自“张罗”,而文物的背后与他有着诉不完的故事。

“镇园之宝”是张绍银的“命根”,为了得到它,不惜“多顾茅庐”。

张裕钊文化园附近村庄有一村民张洪光(化名),家中珍藏几件高祖父传下来的张裕钊书法真迹。

因张洪光高祖父曾是张裕钊的学生,光绪年间御赐举人,精通医术。张裕钊的孙子患病时,曾请高祖父去治病,病愈后,张裕钊便写有楹联一副、扇面一张,信札一通,药方两张,名片一张等作为感谢。另有族人进士张孝慈诗札一通,张裕钊侄儿张毓灡题跋一张。

这些作品涵盖清代张氏家族的文化精华,弥足珍贵。很多收藏文物的生意人知道张洪光家有张裕钊的真迹,前往他家商谈,最高出价者达50万元,也未谈妥。

张绍银得知此消息后前往张洪光家中,第一次,遭到果断拒绝。第二次,依然如此……失败的次数不计其数,大家都劝张绍银不要执著于此。

张绍银不但未听劝告,反而反其道而行。张洪光要做饭,张绍银便去帮忙烧柴火;张洪光去地里干活,张邵银便去帮忙除草……近一年时间,身边的人都知道,张绍银只要不在文化园,就在张洪光家。

一次,张洪光中风卧床多日,张绍银上门看望并悉心照料。张洪光被其真心感动。

“张裕钊先生的真迹放在文化园会是最好的归宿。”张洪光最终决定将张裕钊真迹以三万元的廉价卖给文化园。

拿到真迹的一瞬间,近70岁的张绍银哭得似个泪人。

这个泪,是苦的,在倾诉张绍银的不易与艰辛;这个泪,又是甜的,表达张绍银对文化园的期盼更近了。


张绍银(右)送张体书法给日本书象会及三条市国际交流协会书法爱好者

老骥伏枥: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2018年11月18日上午,由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湖北省老干部考察团一行14人来梁子湖区张裕钊文化园参观考察。

2019年5月26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学在文化园举行“张裕钊书法艺术创作基地”、湖北省博物馆“书画实训基地”挂牌仪式。

2019年5月29日上午,日本书象会及三条市国际交流协会书法爱好者来张裕钊文化园进行书法交流活动。

2019年6月21日,邯郸市南宫碑书法协会等一行7人驱车800余公里至张裕钊文化园参观,并捐赠书法作品及著作。

……

在张绍银厚厚的一个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的一件件事。从建园之初到现在,谁来参观、学习,提了什么意见,他都一字不落记下。

“想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就要让传统文化‘传开去’”。张绍银说,文化传承亟待“把根留住”,但这“根”不是留在博物馆里,而是须根植于苍茫天地间,而每一个来文化园的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

文化园经过八年艰苦打造,已打下了重要基础,成为我市梁子湖区的一个对外交流的文化平台,也让张裕钊书法等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来文化园的人可以设身处地感受这种文化的魅力,那没来的怎么样也能感受到呢?”为了让张裕钊书法文化走得更远,张绍银与《书法报》合编了“荆楚墨象”张裕钊书法卷,采用现代的AR技术,通过手机APP扫描内容,可直接读取张裕钊书法背后的故事。

自开园以来,张裕钊文化园理事会先后主办或承办了多种文化交流活动,编撰了张裕钊文化园系《张裕钊传世墨迹》、《张裕钊手札》、《张裕钊诗文手稿》等……仔细翻阅那一页页的精美图片和文字,仿佛看到张绍银那废寝忘食、一丝不苟释读张裕钊书法文化的身影,看到他不眠之夜笔耕不辍的情景。

张绍银,一个无私奉献、苦干实干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打开张裕钊文化历史,更用自己无悔执着的追求,让张裕钊书法这种传统文化飞得更高更远。

他,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实习生:熊成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