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高温。
鄂城区一养殖场沼气站,汤清付汗流满面,一路小跑并喘着粗气笑嘻嘻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嘴里尽管咕哝着天气热,可人已经下到新建的沼气池里找问题。经过一番检查,他很快找到症结。
汤清付,一位因高考落榜而从事建筑行业的泥瓦匠,用20余年时间潜心钻研沼气实用技术。2015年,在全省首届沼气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沼气物管员工种第一名的成绩,并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初识沼气,一发不可收拾
1979年,参加高考的汤清付以5分之差落榜。心知家境贫困无力供自己复读,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汤清付便在乡里的建筑队做了一名泥瓦匠学徒。
“难道一辈子和砖瓦打交道?”每当思考这个问题时,汤清付的心中总有一股来自内心的力量在窜动。
1992年,我市原能源办在沙窝乡办沼气示范点,身为泥瓦匠的汤清付参与了示范点的建设。这是汤清付第一次接触沼气,当沼气池燃起蓝色的火焰,跳动的火苗映在汤清付脸上的那一刻,他彻底迷上了沼气。
“这不是老师曾说过的沼气吗?如果把它收集在一起,可以做环保燃料呢。”初识沼气的汤清付,内心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他开始思考如何收集沼气。
听说省、市业务主管部门要办沼气技术培训班,汤清付必定参加。几年来,通过省、市级沼气技术培训班学习和自己的苦心钻研,汤清付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并相继获得国家认可的沼气生产从业资格证书和高级沼气技工资格证书。
自从迷上沼气事业,汤清付便一发不可收拾。
参加各种培训的他忙里偷闲,暗地在家里做起了试验:将厨房进行改造,建了1口改进型8立方米沼气池。
由于欠缺实践经验,沼气池在反复试验后,始终存在漏气问题。
“算了,哪有那么容易?”亲人朋友质疑声一片。
“不能放弃。”汤清付心里憋着一股气。
经过大半年的试验,汤清付成功了。他将发酵池顶上方建成约6平方米小鱼池,以水取代回填土,有效解决了天窗口因缺水导致黄泥干裂漏气及大出料时临时存放沼液等问题。
当吐着“蓝舌头”的火焰燃烧的那一刹那,汤清付的眼泪滑落眼角,接着弯起嘴角,笑了。
27年蓝焰,练就火眼金睛
“汤师傅,你有没有时间啊?我这养殖场的沼气池又‘停摆’了,都急死了。”
“不急不急,我忙完手里的活马上就来。”
……
这样的电话,汤清付每天都会接到,话语都一样,但对象不一样。
华容区一养殖场有一处沼气站,建站一年时间,反反复复修不好,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一直未能投入使用。
汤清付看了后,当即判断出该沼气站进出料设计不合理,导致气孔堵塞。经过修改后,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在探索中进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汤清付只要稍微空闲下来,都要到附近的村湾转一转,逐家逐户去看沼气实际使用效果,将用户意见记录下来回家琢磨。
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使汤清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无需借助仪表,仅凭目测即可准确估量沼液PH值及沼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含量。
现在,谁家的沼气出了问题,大家总是先想到汤清付,“汤能人”的名气渐渐传播开来。
在外行看来,与沼气打交道是个粗活;入了行道,才会被这喷出来的蓝焰迷了眼。汤清付说:“别小看这火焰,想要它喷出来,所需掌握的技巧,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目前,汤清付负责运行管理30多处小型沼气工程,5000多亩生态农业基地沼肥供应,800户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能。由他提出的“多池互联、深埋保温、地面太阳能大棚增温”工作法,实现了全年供气不间断、维护检修不停气。
自创模式,点亮生态家园
走进汤清付的沼气站,一排排光伏板盖成屋顶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自去年全力打造的多功能小型沼气工程,目前初具雏形,下半年可投入使用。”汤清付介绍,该工程采用“一地三用”模式,将一块地起到了综合利用价值,形成新型的农村能源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多能互补的能源工程。
汤清付进一步解释,上面一层光伏太阳能发电可造福老百姓,由于生猪养殖和蘑菇种植都不需要太强的太阳光,所以中间地面层用于养殖和种植业,地底层用于沼气池建设,地底全部铺设管道,实现了空间无浪费、全程无污染的农村生态循环利用模式,这样既保护环境又得到了效益。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市把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生产、改善农民卫生和生活环境的“民心工程”来抓。汤清付深知只有让沼气池发挥最大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助力我市生态家园建设。
对此,汤清付还有更多的想法。近两年,汤清付积极推进和建设小型沼气工程进社区。社区沼气工程的发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禽畜养殖场有原料无用户,社区有用户无原料的矛盾。
汤清付想到一个方法:将沼气柜建在靠近社区处,发酵池建在养殖场,两者分开建设,将原料拉进沼气站集中处理,中间沼气通过管道运输再集中供应给社区的用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链。
目前,汀祖镇刘畈村纸曹彭湾一养殖场已使用此沼气工程。“利用养殖场丰富的原料就近处理,再利用管道输送和具有恒压功能的储气柜向社区分散供气,展示了社区沼气工程鄂州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汤清付说,“这些年,沼气行业一直都在变,但只要有用武之地,我就会坚持下去,将沼气从改善家庭‘小环境’转变为改善农村‘大生态’,成为乡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实习生:熊成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