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进:“装裱”开悟人生

从一位摄影爱好者成为一位在湖北书画装裱界小有名气的装裱师,董国进沉浸在装裱艺术之美中。 

日前,在位于明塘路古韵阁书画装裱中心,一位武汉书画家慕名前来,找到了鄂州本土书画装裱师董国进,希望对其收藏的一幅古画进行修复装裱。经过董国进之手,原本已残损不堪的古画变得完好如初,重新焕发出艺术光彩。 

“三分画,七分裱。”10多年前,爱好摄影的董国进在而立之年转行从事书画装裱。当时,家人和朋友都劝他,装裱毕竟需要耐心和细心,是一门细致活,而手工装裱更难。经过一番内心斗争后,董国进还是踏进了装裱艺术之门。 

通过多年探究实践,现在,董国进被鄂州本地书画家们戏称为“唯一御用装裱师”。 

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 

史载,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名家。

明清时期,装裱技艺渐入民间,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沉寂,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董国进说,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长短等,配以相应的绫锦纸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突出,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机器装裱技术越来越常见,这似乎让人有了这样的担忧,书画装裱师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被机器所替代? 

“机器装裱和手工装裱有着本质的区别。机器装裱过的字画,日后无法再次进行翻新,而这一弊端,对于名贵字画来说是致命的。”董国进说,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他在装裱过程中,就连使用的糨糊,都是亲手熬制的。 

董国进有一处农庄,本可以在那里喝茶享受,他却有福不享,图个什么?董国进说,作为一名书画装裱师,最大乐趣就是在装裱过程中,能够欣赏到许多名家字画,提升审美水平及对艺术的领悟力,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通讯员:文武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