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奋斗者 | 陈晓林的“枫树林”

企业转型发展之路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昨天的“枫树”是陈氏父子在“四手联弹”,今天的“枫树”则是陈晓林的“钢琴独奏”。

技术革新引领线业潮流

“就像怀胎十月,想顺利‘生产’并不容易。”昨日,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林说,这个总投资10亿元建设的园区是湖北省重点项目,是集高端智能纺纱、纺织新材料研发、新工艺设计、新技术运用为一体的现代纺织科技园,预计将带动超过1100人就业,它承载着未来“枫树人”技术革新之梦。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陈晓林进入父亲陈育卿的“枫树”公司,那时他还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小伙。30年来,父亲将彼时负债累累的乡镇棉纺“小作坊”苦心经营成纺织线业的领军企业,陈晓林是见证者。

也恰巧是那年,公司产品被客户投诉“纱疵”超标。“业内标准是250个纱疵/10万米,而我们却有350个。”陈晓林意识到,当时生产线上还运转着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设备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他随即说服父亲进行技术改造,将粗细连、清梳连、并条等多个关键工序上的设备更新换代。经过短暂的转型阵痛之后,整条生产线焕然一新,“枫树”终获客户好评。

2013年,陈晓林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投资1亿元新建特种缝纫线生产车间。通过长期分析销售数据和市场行情,他觉察到特种缝纫线在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但涉足的企业甚少。

“主要还是因为成本高、难度系数大,大家都不愿意做。”可他认为生产特种缝纫线是一步先手棋,眼光要放长远。

随后几年,陈晓林又投资1.5亿元建设高端缝纫线制造基地,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新建成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陈晓林带领工人们与武汉纺织大学研发团队合作开发的包芯缝纫线、芳纶1313坯线等多种高端新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近年国家出台的缝纫线行业标准中,历经数轮技术革新后的“枫树”由最开始的参与修订,到参与起草,直至获得唯一一个“第一起草人”称号,“枫树”已然成为行业翘楚。

优质服务赢得国际口碑

正当公司运转顺风顺水,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2014年,一封来自德国的邮件让陈晓林犯难了。

信件的落款处是有着150多年历史、总部设在德国的“亚曼集团”,他们是目前全球缝纫线生产商“三巨头”之一。

“亚曼”在信中肯定了“枫树”的成就,并表示有合作的意愿,但前提是枫树能够生产出符合他们要求的产品。

“能获得业内‘大佬’的认可,当时还是挺高兴的。”早年间去“广交会”是为了和国外友商们“混脸熟”,没想到现在还真有生意送上门。

其实陈晓林心里在打鼓,因为德国商人向来以严谨和高效著称,“枫树”能不能让他们满意还是未知数。

果然,“枫树”的第一批样品寄到德国之后,“亚曼”马上提出了若干条整改意见。陈晓林照单全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测试样品,双方你来我往,探索新的工艺路线,研发经费动辄数百万。

“‘亚曼’还不一定跟你签合同,为什么要这么执着?”时间一长,副总经理夏敬召有些不解。

“服务客户的过程就是‘枫树’提升自我的过程,这笔‘学费’交得值。”陈晓林说,去年他们终于结束了4年的“爱情长跑”,“亚曼”与“枫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从德国捎来价值千万元的订单。

去年,意大利MIC公司购置的一批“枫树”缝纫线在染色过程中一次成功率并不高,且部分染色管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开裂。

“我们只生产线,用于缠线的染色管其实是第三方提供。”陈晓林说,收到反馈意见后,他们依旧专门研究了染色管的设计。

只见他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一列各种型号不同颜色的染色管模具,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它凝聚着“枫树人”的智慧结晶。

“染色管上有大小不等的孔,不同的线只有采用不同规格的染色管,一次成功率会更高。”陈晓林说,他们为意大利MIC公司量身定制了一款染色管,并根据客户需要在后期及时更新染色管的设计,意大利商人得知后连连称赞“枫树”拥有“金牌售后”。

“‘枫树’没有专门的销售部门,基本都是客户找上门。”陈晓林些许骄傲,依靠客户与客户之间的口碑相传,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反而更为密切。

就这样,陈晓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外贸出口占公司销售总额的70%。他用一根“枫树”牌缝纫线,串联起全球40多个国家。

真心实意回馈广大职工

今年9月,“枫树”组织了一次公司团建活动,职工们分两批赴重庆旅游,近距离感受山城的古今风貌。

这是迈入而立之年的“枫树”多年来的惯例。每一年陈晓林都要征求厂区内1400名职工的意见,选一个大家都心动的好去处,并亲自做攻略。

沿着他所规划的路线图里,职工们领略了山城重庆的自然风光,欣赏了气势磅礴的武隆天坑,游览了最具巴渝特色的“吊脚楼”夜景,“枫树”各部门职工之间加深了了解,提高了默契度。

定期开展团建之余,“枫树”的文体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不久前,公司工会精心组织了一场乒乓球比赛,来自各部门的职工争相报名参加。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混合双打......职工们以球会友,既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又强健了体魄。

“我们每年还举办自己的‘春晚’。”陈晓林笑道,“枫树人”精心准备的节目更接地气,并不比央视春晚差。

“‘枫树’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职工的努力。”陈晓林说,想方设法提升“枫树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用真心实意回馈广大职工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职工反映食堂菜难吃,我们就将后厨外包,还新建了一个食堂;职工觉得公司离家有点远,我们购置4台通勤车每日接送;职工说夜班上下班不安全,我们新建了3栋职工公寓......”副总经理夏敬召说,在陈晓林担任董事长的这几年,职工收入每年都保持约12%以上的增幅,早已实现收入翻番。

如今,陈晓林的“枫树”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职工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鄂州工匠”和“荆楚工匠”,企业与职工共同成长、进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历经风雨的“枫树”从一棵小树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长成漫山红遍的“枫树林”。勤劳勇敢的“枫树人”用他们激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步履,让民族品牌熠熠生辉。

记者手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家乡镇企业如何能带领纺织制线这个古老的行业迈向世界,离不开几代追求卓越的鄂州人民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的努力。

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核心科技、人才培养、优质服务是滋养“枫树”的“三驾马车”,也是陈晓林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关于业内前沿领域的资讯陈晓林竟然很少通过上网了解。他说,网络上的信息不会是最新的——持续而深入地向市场学习、向客户学习才能获取第一手消息,才能真正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结果,只会是一哄而散。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康康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