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产业是“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产业支撑。在脱贫攻坚中,为使贫困户找到一条精准脱贫持续增收的路子,华容区采取选准特色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等方式,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统筹用好中央、省级财政扶持资金,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既“输血”又“造血”。通过产业带动,1100余户贫困人口获得收益,特色种养殖业、加工业、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多种特色产业得到重点培育发展,产业扶贫的力量,正在该区各地拔节生长。
蒲团乡平安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购买了中小型碾米机、筛选机、包装机、真空包装机,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合作社对其种植的品种、数量给予指导,农产品直接供应给该合作社,贫困户可以获得稳定收入,还能参与农副产品购销和贩运,种植收入之外还能获得相当可观的其他收入。
企业带动———大产业对接小家庭
今年“五一”,位于蒲团乡石竹村的月季果蔬博览园,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伴随着汽车的轰鸣声和醉人的花香,田野里、鲜花旁,游人驻足赏花,拍照留念。仅“五一”假期,园区接待游客超过2万6千人次。一朵朵、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朵装扮着美丽小乡村,往日的贫困村石竹焕发新的生机。
自从石竹村能人廖传超回乡创业以来,主打“农业+养老”概念的产业不断扩大,既有为鄂州及周边武汉、黄石、黄冈等地老人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颐养园,也有聚焦农村,发展农业的蔬菜基地、林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畜禽养殖基地、花卉基地、稻虾基地。产业的发展犹如吸铁石,牢牢地吸引带动周边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带动、就业务工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化的生产中,他们有的参与花卉林果养殖,有的担负老人护理,有的负责园区安保,根据岗位和劳动强度不同,工资也略有差异,少则2000元,多则超过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贫困户们也有了生活的奔头。“现在政策好,不用外出,在村里就能打工,收入稳定,生活越来越好。”51岁的石竹村五组贫困户汪学文笑着说。大产业与小家庭的精准对接使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益,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
在段店镇台湾杏福农业生态园,有机蔬菜大棚成方连片,桃、梨等种植基地里各色果蔬长势喜人。
“园区建成后,水果销售、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等年产值可达4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创收可达5000万元以上。”华容区扶贫办负责人说。
产业成型了,贫困户就能获益。园区已吸纳贫困户75人就业,人均年打工收入2万余元。随着果园逐渐进入盛果期,园区还会将果园外包给当地村民,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同时,农业园鼓励周边村民将民房变民宿,租给游客们居住,开门迎客后可实现1万多人就业创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更多的钱。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回村,田园从荒芜到生机盎然,村民从贫困逐渐走向富裕。
合作社联动———组团增强“致富力”
如果说龙头企业是火车头,那么遍布华容的一个个农业合作社就是“鲶鱼”,为乡村带来活力,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山林苍翠,屋舍数间,不时传来阵阵鸡叫声。中份村村民潘四清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成功脱贫致富。
在庙岭镇中份村,村民潘四清趁天还没黑,给自家活蹦乱跳的土鸡喂饲料。潘四清说:“过去想发展养殖业,手上没钱没技术,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帮助,申请免息扶贫贷款,邀请养鸡‘土专家’上门指导养殖技术,才有了我这一片柚子林和几百只鸡。”一旁的媳妇黄娟接过话茬说:“靠着这‘一亩三分地’,这两年收入明显增多,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每年8月份,夫妻俩将未成熟的青胡柚作为药用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既能增加收入又能降低风险。到了11月份,则通过网上宣传,吸引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的游客上门采摘柚子。不仅如此,农业园还常年提供土鸡、鸡蛋销售业务。“虽然今年雨水少,柚子收成受影响,但是我们也有信心度过去。”潘四清说。
每逢农忙的季节,柚子林里总会多出一些身影,他们是潘四清从隔壁湾子请来帮忙采摘林果的贫困户。贫困户的难,潘四清最能理解,但是人穷志不能短,“穷不能落志,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潘四清总是对贫困户这样说。
在华容区,像潘四清这样依靠产业脱贫的农业经营主体还有很多。今年,华容区在发展特色种植的基础上,鼓励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在蒲团乡,莲子种植是传统农业,原来是商家进村收购莲子,送到外地加工售卖,村民收益不高。今年上倪村荷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莲子加工厂,充分开发当地农村资源,采取减少收购环节、本地加工等措施,给当地群众创造最大实惠。村民可以将莲子拉到加工厂卖掉,也可以联系加工厂上门收取,对贫困户莲子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每斤高0.2元。
“对贫困户,我们保底回收,免费提供种子,每年还搞技术培训。货量大的时候还请贫困户过来务工,手工晾晒、筛选。”合作社负责人季宏四说。上倪村贫困户夏友元就是受益者,“干半天工钱40元,一天就是80元,我有类风湿,不能久坐,有时候不舒服了还能请假回家,合作社也会及时结清工钱。”夏友元对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感到很满意。
机制拉动———盘活资源拓宽路
贫困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让百姓怎么获利”和“让百姓怎样抵御风险”这两大问题正得到解决。
为确保产业扶贫取得扎实成效,华容区出台了《华容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强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农林、畜牧、林业等行业部门定期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督导,全力推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健全资金投入及奖励机制。仅2018年,华容区就发放289.3万元生态农业“以奖代补”资金奖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今年,经过调查摸底后,华容区调整了产业扶贫奖补政策,修改完善生态农业“以奖代补”政策,奖补力度进一步增大,谋划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项目,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增强产业技术服务及培训。配合市农业农村局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对贫困人员申报培训力度,2018年培训179名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本土技术带头人、农村致富能手。同时,鼓励区直单位、社会组织利用资源,引导专业师资队伍、“田秀才”“土专家”等,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开展技能培训,为扶贫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指导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逐村建立台账,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目前,所有贫困村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做到摸清家底,明短板、找出路,集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多措并举,为扶贫产业发展做好保障,为的是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下一步,华容区要继续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全力谋划推进产业扶贫,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落一人。”华容区副区长胡清琴说。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军 武民
见习记者:王奕晨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