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长效化·提升市民幸福感|与文明邂逅在小巷——鄂城区治理背街小巷观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描写的就是一条背街小巷。背街小巷,是乡愁的承载地,是群众幸福感的最直接体现。它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关乎城市的“里子”。然而,有些背街小巷路面坑洼不平、车辆乱停乱放、小摊贩占道经营,其不畅,成了周边居民出行的痛。

如何破解群众的难点堵点痛点?今年,鄂城区创新方式,探索以“巷长制”为基础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攻克主城区背街小巷治理难题,全力为市民营造干净美丽、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让城市每一处角落都彰显文明。

微“整形”--令小巷焕颜新生

鄂州的背街小巷,多集中在老城区。由于建成时间早,普遍存在路面破损、公共秩序乱、环境卫生差等诸多问题,成为文明创建的“短板”。

吴都社区江家巷长千米,周边分布着1所小学、2家医院和1个菜市场,沿路商户100多家,常住人口3万余人,是孩子上学和居民上班、买菜、看病的必经之路。一个“乱”字,是这里曾经的写照。巷外,车难进;巷内,脏乱差。“每天送孩子上学,这条巷子被菜贩和早餐摊占道而堵得水泄不通。”家住吴都小学附近的李女士回忆起过去的日子,仍一脸无奈。“经络血管”不通,背街小巷的病如何治?借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我市投入资金,对江家巷进行了综合整治。清理占道经营,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微创”手术后,这里的路平了、道宽了、路灯也亮了。

“我在这里住了30年,过去是晴天灰雨天泥,一不小心还会摔个大跟头。”踩在沥青路上,周青松老人高兴地说,“现在晚上出来散步也不怕摸黑、摔跤了。”东塔街美食一条街,油污遍地,周边居民出行常被滑倒。在相关部门与凤凰街道联合执法下,业主们陆续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在此居住多年的柯云燕激动不已:“现在终于不怕油烟熏,可以开窗透气了。”

绣花功--让环境美而不同

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虽不大,却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今年,主城12条背街小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春风里“穿新装”“换颜”。民福路洗车修理一条街,路面污水横流,人行道彩砖破损严重。今年9月,“40工程”指挥部对该路段进行改造,路面和人行道改头换面,干净许多。

小南门巷内,古色古香的巷景,色调一致,门店招牌大小统一,曾经有多年油烟顽疾的巷道,摇身一变成了美食巷,亮出了美食新名片。原来,开车经过熊家巷时,小车总会“颠几下”,如今经过整治提升,颠簸现象已消失。背街小巷道路品质提升,刷新了城市“颜值”。

在莲花山后门巷道内,“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绿化带内开满了“讲文明、爱护环境”五颜六色的“文明之花”。这些花状提示牌有的设计别致,有的语言活泼幽默,在传播公益文明的同时,也成了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

脚下是平整干净的柏油马路,沿路可见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墙上有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老党员张爱荣坐在楼下的门口,惬意地与邻里互道家常。背街小巷环境“大变样”,如何将这舒适的生活空间,更好地维持下去?鄂城区创新管理模式,将精细化管理作为重心,从“提颜值”到“保颜值”,用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

该区制定出台《鄂城区城区背街小巷巷长责任制实施方案》,探索在全区实施城区社区背街小巷巷长责任制。“巷长”由区直部门一名干部担任,负责和协调街办、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监管参与背街小巷的环境保洁、创建宣传、绿化养护等,消灭创建盲区死角。实现每条背街小巷宣传氛围、基础实施、公共秩序、文明风尚“四达标”。

巷长制--带居民触摸幸福

实施“巷长制”,不仅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城市居民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

城区33个社区103条背街小巷,按照“三级包保责任制”配备人员力量,即区直部门一名干部任巷长,一名街办督导员、一名城管队员、一名社区“两委”和一名网格员,做到“巷巷有人管、事事有人问”,形成治理合力。“巷长”主要做统筹协调、联络督促的工作,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前“台”。

“15号店铺门前垃圾箱较脏”“小巷内人行道彩砖缝隙里有烟头”“流动菜贩占道经营”……观澜巷“巷长”缪文兵的巡查记录本里,详细记录着每天巡查时所发现的各类问题。缪文兵是区司法局局长,他负责观澜巷和观澜南巷两条背街小巷。每天,他都会在早晚高峰时期巡查路面。巡查时,缪文兵一手拿巡查记录本,一手提扫帚。看到地上有烟头、纸屑等杂物,他会拾起来扔进垃圾箱;门店店主要忙于生意时,他就帮着清扫人行道。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只用动动嘴,督促店主们管理好门前的“一亩三分地”。对多次劝导未改的,他便记在巡查本上,督促城管队员来执法管理。对自己的这份“权力”,缪文兵这样幽默形容,“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还管网格和绿地。”

观澜巷周边分布着1所中学和4个居民小区,人流量较大。缪文兵告诉记者,这条巷子的“难点”是流动菜贩特别多。他最近在逐家逐户上门,跟门店店主沟通,让店主腾出“一小地”,让菜贩进店售卖,店主适当收点费,让店主和菜贩实现双赢。走访中,一门店店主刘先生主动站出来,提出要让菜摊免费进店售卖,他说:“鄂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城市的一份子,我深感自豪,应为城市出一份力。”记者放眼望去,这条宽约4米、长约600米的小巷地面干净整洁;小巷两侧是老旧居民房屋的墙面,偶尔能发现已被人清理掉的“牛皮癣”痕迹。巷道上,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栏随处可见。缪文兵琢磨着,管好这条巷,还要把这条巷打造得有特色。他充分发挥司法部门职能优势,与社区一起,在观澜南巷,以道路两旁的展板打造“法治一条街”,以短言警句为主要形式,内容涵盖宪法、综治维稳、扫黑除恶等方面,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这条巷道以前堆满了垃圾,一到夏天气味难闻。现在很干净,也很安静,还有文化气息,让人感觉很舒服。”路旁的居民张晓米说。

如今的鄂州,在巷长和社区、居民共治下,干净、整洁、宽敞。走在巷子里,居民不再步履匆匆埋头赶路,而是放缓脚步,深吸一口气,静静地感受这深巷里点滴的别样精彩。

将身边每一处空间都打磨成精致的风景,其实质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把每一条整治好的背街小巷保持好,让市民享受到更美更优的生活环境,这正是在顺应市民的诉求和对更好更美幸福生活的向往。鄂城区通过“巷长制”三级包保的社区治理模式,在社会治理中解决民生,化解民忧,实现民愿,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时下,鄂城区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将“巷长制”的推进与区级文明单位评选和区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使文明创建常态化、制度化,让更多的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触摸幸福,提升获得感。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静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