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你我同行 | 茅圻有个“巧巧工作室”

11月15日,余巧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一位老人笑呵呵的表情图,并配上这样一段文字:“每天面对这些老人,为他们服务,感觉还挺开心的。从小事做起,一直坚持下去,没有理由,不求回报,他们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余巧,30岁,东沟镇茅圻村一名劳动保障员。从为村民解决一件难事到现在成百上千件事,余巧成立的志愿服务工作室也从茅圻村走向全镇,成为“巧巧工作室”。

“有烦恼,找巧巧。”一张小小的工作室名片已连接千家万户。

忙碌的小电驴

“巧儿,又在给‘小电驴’充电啊?”路过村口的村民钟邦如,对着余巧开玩笑道。

自2016年,余巧进村工作开始,“小电驴”便跟着她走村入户。这户村民家缺点啥,那户村民家有什么需求……余巧都不厌其烦地骑着电动车上门帮忙。

今年7月的一天,烈日当空。余巧在路上碰到80多岁的村民柯环枝,老人要去长岭街上复印身份证。余巧知道柯环枝肯定舍不得坐车,但走去走回怎么也得2个多小时,这么大年纪要是热出个好歹怎么办。想到这里,余巧当即将柯环枝送回了家,并叮嘱她就在家等着,待会复印完了给她送过来。

茅圻村在家60岁以上老人有200余人。留守老人困难多,余巧便将自己的电话告诉了村里每一位需要的老人,只要大家有需要,都可以给她打电话。

为此,余巧的手机从未关过机。她说:“说出去的话,就是一种责任,我怕老人找不到我。”

村民李玉秀的叔叔唐杰是一名“五保户”,这天接到电话说他的五保金上不了存折,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唐杰不懂,便打电话给李玉秀。65岁的李玉秀也不懂,便打电话找余巧。因为语气不对,李玉秀老人对着电话那头的余巧吼了起来,余巧不但不生气,还骑着“小电驴”马上赶到李玉秀家询问情况,并带着她去找唐杰,接着一起去了银行。原来是存折上的信息满了,需要换新。

李玉秀对着余巧不好意思地笑了:“巧儿,是我语气不好,不好意思啊。”余巧拉着李玉秀的手,叫她放宽心,有事还找她。

“别人就认为你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理应为村民做事。你说你做这么多为啥,把自己累死了还捞不着一点好。”不少跟余巧同龄的朋友好心劝她。

余巧明白朋友的心意,她也有无数次想过放弃,但就像她朋友圈说的那样,只要看到有一位村民因为她的帮助而笑容满面,她就觉得值了。

余巧不是一个人

村民刘家雄,今年59岁,因经常找余巧帮忙打字、复印,便提出跟余巧一起帮助村里其他需要帮助的老人。此后,只要刘家雄有空,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帮助的村民家中。

今年9月的一天傍晚,加完班的余巧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照顾发高烧的女儿。突然,村民涂元枝的儿子张友志打来电话,问她能不能去他们家通过视频让他看看母亲,余巧心里想着生病的女儿犹豫了,但她知道张友志在外地,回家一趟不容易,还是答应了。

85岁的涂元枝老人听力不好,余巧打开视频让她看着儿子,再把张友志说的话一字一句复述给她听。

出了涂元枝家的门,已是晚上8点。看着他们母子开心的笑容,余巧笑了。但想着仅2岁多的女儿还发着高烧,余巧的眼眶红了。

苏艳丽被余巧的精神感动,她决定跟着志愿者的步伐,加入到帮助村民的服务队中来。

紧接着,盛世雄、胡云超、刘家雄……志愿者服务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自发、零散的志愿服务逐渐成为自觉、有序、持续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茅圻村在余巧的带领下,营造出“人人传递爱心、处处温暖乡邻”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温暖着每个茅圻人。

随着志愿队伍的壮大,2019年8月,茅圻村成立“余巧工作室”,有11名志愿者加入。为了让村民更清楚服务内容,工作室将数十项代办业务、帮助解决的服务内容印制在服务小卡片上发给村民。

“有烦恼,找巧巧。”已成为茅圻村村民的口头禅。王奶奶家里水龙头坏了、余爹爹家马桶不通了,拨个电话,余巧工作室团队有求必应,让这些“堵心事”就再也不添堵了。

“在家动嘴,不需跑腿”是工作室对村民做出的承诺。“巧巧工作室”台账上,清楚记载着从5月至今,余巧共为茅圻村群众做的201件事。

如今,无论是在村湾,还是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巧巧这群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服务的路还很长

渐渐地,余巧的服务感染到了更多人,工作室队伍壮大的同时,来找她们帮忙的人更多了,除了茅圻村,周围伯岩村、龙塘村、刘河村的人也打电话找余巧。

余巧意识到,不仅是本村,其他村的村民同样需要帮助。在镇党委牵头下,“余巧工作室”改名为“巧巧工作室”,从茅圻村走向全镇,覆盖东沟镇8个村湾,志愿者达100人。

“传统志愿服务无门槛,能吸引志愿者更广泛加入,这是基础,但远远不够。”在服务过程中,余巧发现,仅仅是做一些代办服务,容易导致服务同质化,也不完全适应当下村民所需。

“专业化服务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发挥专业人才之所长,既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水平,又能实现更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余巧举例说,就如空巢老人需要的往往是心理抚慰,这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口才训练及沟通能力。而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来说,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在日益增多。

“目前工作室志愿者还只能按维修、辅导等基础类别来分,实施上门服务、日常服务。”余巧说她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有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走进村湾,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件事到百件事,道德的力量在增长,文明的火种在传递。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