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此前,家住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的王细荣老人为看病每个月都要往市区跑。如今,市级医院专家主动“下沉”、远程会诊拉近医患距离、家庭医生定时上门服务……王细荣不用再多跑路,每个月在家门口等着医生来。
从对口帮扶到医院托管,从专家下基层坐诊到“互联网+远程医疗”,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市、区级医疗共同体改革……鄂州城乡健康融合发展,正在改变着每一个鄂州人的“健康路”。
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 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伍
梁子湖区太和镇中心卫生院挂号处人来人往,5层楼的住院部床位满满当当。
“镇上居民很信任我们,有什么病痛都会选择我们医院。”院长刘爱民说,“卫生院服务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10年来,太和镇中心卫生院以人才引进、培养为主,积极派送在职医生前往省中南医院进修。
“人员素质提高了,还要将他们留下来。”刘爱民称,为破除吃“大锅饭”的现象,该院采取优绩优酬考核制度拉开分配差距。
从事18年麻醉临床工作的医师刘军明笑言,培训到位,待遇也好,留在基层心甘情愿。
加强卫技人员队伍建设的太和镇中心卫生院,是我市众多卫生院中的一个剪影。市卫健委调研员洪高明称,近些年,我市通过“三年学历教育+两年全科医生培训”培养模式,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委托培养全科医生200名。
强化基层医务人员能力培训、推动取消“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调整区域乡镇卫生院编制数额、推进卫生院人员养老待遇落实……软件设施的完善为乡镇卫生院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伍。
“当然,要真正留住人,硬件设备也不可缺少。”洪高明说道。
占地20余亩的华容区蒲团卫生院堪称“豪华”。宽敞明亮的大厅可容纳50余人,放射科百万元的设备已摆放到位,住院部内30多张床位焕然一新。
蒲团乡副乡长吕志敏称,2014年,政府一次性投入501万元,将蒲团卫生院改造成“四化”卫生院,1栋小矮楼变身为3栋小高楼。“四化”建设完成后,当地及附近前往该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去年,蒲团卫生院月均门诊量2000多人次。
像这样开在家门口的“四化”乡镇卫生院,我市共有17家。
要在乡镇实现医疗均等化和高水平医疗,必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市卫健委主任王时文介绍,目前,我市正在深入推进达标创建,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把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成区域的医疗中心,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让人人享受公共卫生服务。
筑牢农村医疗“网底” 村民小病不出村
走进梁子湖区东沟镇刘河村,一栋崭新的村卫生室矗立在一间破旧的小屋旁。“这间小屋是之前的卫生室。”东沟镇刘河中心卫生室村医曾凡林介绍,新卫生室建于2017年,按照“四室一房”标准布局,常用的医务设备、办公电脑应有尽有。
走进药房,一阵凉意拂过,药柜里整齐码放着分门别类的药品。“药房常年开空调,让药品不易变质。储存、使用药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曾凡林称。
今年,卫健部门着力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将其纳入医共体业务一体化管理,并提升其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有点小毛病来村卫生室看,很放心!”龙潭村的杨桂蓉婆婆开心地说。
曾凡林称,在刘河村做了12年村医,本可以去医院上班,但面对着热情的村民,最终选择扎根在这一方土地。
据统计,我市共有村医807人,其中在岗572人、离岗235人,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比例超50%。
村医年龄老化,人才结构有待优化,这一问题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今年起,各区、开发区、街办财政给予在岗村医参加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提高村医定额补助标准;对已离岗的“赤脚医生”发放生活困难补助……种种政策让村医待遇得到有效保障。
2016年起,政府出资,委托高校定向为村卫生室培养大专临床医学生、中专中医(或农村医学)生300名。截至目前,全市共定向培养村卫生全科医生246名。
“村医乡派、乡管村用”,村卫生室作为区域医共体的基础,正在转变为乡镇卫生院的延伸服务场所。2020年,全市行政村村卫生室配置将实现全覆盖。
送上专属服务包 守好市民健康门
正午,苏燕身穿蓝马甲,拎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走进熊风先的小卖部。“阿姨,最近感觉怎么样?”苏燕和熊风先就像隔壁邻居见面一样亲切。熊风先满脸笑容地回答了问题。
苏燕是新庙镇卫生院第六团队的家庭医生。每月,她都定时定点对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家庭医生看的不是患者的某一种疾病,而是所有疾病。”苏燕边介绍边将刚记录的数据通过平板电脑及时上传到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不到10秒,熊风先的个人档案完成更新。
900余名队员、174个团队,家庭医生通过移动网络与签约服务移动终端实时对接,签约、管理、履约、随访工作一键上传,数据及时更新,信息实现全覆盖。
“启动初期,‘家医’并未广受欢迎,一些人不愿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进家门。”新庙镇副镇长李义说,医生脱下白大褂,穿上了蓝马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如今,人人都想拥有家庭医生。”
2018年度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效果评价测评结果显示,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只要身体不舒服,就可打电话给家庭医生,团队里还有大医院专家上门服务。”市卫健委基妇科负责人杜晖说,针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与需求,家庭医生推行个性化签约服务包。“例如为孕产妇提供专业的上门产后访视服务,就母乳喂养、产后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教和指导。”
如今,全市建档立卡脱贫户签约率、履约率达100%,扶贫对象免费享受签约服务。常住居民已签约18.5万人,重点人群签约11.1万人,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全覆盖。减免签约居民一般诊疗费112.13万元,开展服务达180万人次。
打破空间藩篱 偏远地区诊疗无碍
今年10月,家住太和镇的王桂尹女士患上怪病。太和镇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通过远程诊疗平台连线市中心医院专家团队,对王桂尹进行“面对面”会诊。根据专家建议,王桂尹接受对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即便是身在农村、地处偏远,患者也可以向专家实时在线问诊,互联网让偏远地区医疗实现“触屏可及”。
2016年,市政府为全市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DR、心电图机,集中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建立远程诊疗服务中心。
“让基层患者足不出户、不多花一分钱,就能享受远程医学专家的现场诊疗服务。”据远程诊疗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免费为332553人次提供远程诊疗服务。
申请2小时内100%响应。为保障远程诊疗服务长效开展,我市按照重点专科模式,对每例远程诊断的服务质量、服务响应时间、服务规范进行量化管理,绩效考核。
“每年,市财政拨出远程服务补助经费60万元用于远程诊断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调动人员积极性。”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称。
眼下,“互联网+医疗”成为趋势。
“市妇幼正在进行远程医疗调研,聚集儿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医生成立超声学组,为全市26个乡镇的医生提供免费培训。”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高晓霞称,“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帮助基层医生提升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服务更多患者。”
截至目前,我市远程视频带教系统已开展基层医务人员远程培训30余次,带教220余人次。
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近年来,我市不断夯实网络基础建设,构建数据共享中心,积极布局健康大数据互联互通。
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体制机制改革, 以区级人民医院或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龙头、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域医共体正在建设布局,医共体成员单位人、财、物逐步实现全面整合,一张多维度、纵深化的医疗服务结构网络正被成功编织。通过这张网,鄂州人的健康之路将愈发顺畅、便捷。
短评
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优质卫生资源共享必不可少。
“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这是国家卫健委提出的目标。当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看病便不再难。
回首近几年我市卫生医疗改革的足迹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在加快落实,区域医共体、乡村一体化改革在探索中推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在逐渐优化配置,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的愿望正在一一实现。
推进医疗改革、建设健康鄂州,功在日常、志在不舍。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状态,既要加大油门往前走,还要拧紧质量“安全阀”,让云端医疗接地气,让优质资源遍布每个角落。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我市市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用每个人的健康支撑起鄂州的腾飞。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吕晴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