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94名注册志愿者,多个社会团体和志愿服务队……在华容区,处处可见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忙碌的身影。在红绿灯路口,总有“小红帽”为行人提供帮助、维持秩序;在留守儿童家中,时常会有志愿者前来探望;在敬老院,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和老人拉家常……志愿者,用心点亮社会,用爱感动周围的每一个人。
12月5日,华容区举办“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表彰了一批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他们或热心公益,或扶危济困,或帮助乡邻,或服务群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而何晓云、徐幼兰和王琼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身上体现了志愿者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群众眼里可爱的人。
“志愿服务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队,对于市内社区来说十分常见,可是对于农村来说,成立这样一支队伍却挺稀罕。今年,在临江乡临江村的各条村路上,活跃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修剪杂草、捡拾垃圾、帮助孤老、扶助残障人士……为村民服务,却不计酬劳,他们是临江村志愿服务队。
64岁的徐幼兰就是其中一员,一辈子务农的她从苦日子走过来,到了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她却不愿待在家里,而是参与志愿服务。“谁还没个困难的时候,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只要身体好就做下去。”谈及为什么参与志愿服务,徐幼兰如是说。
在儿子眼中,母亲“心好”。之前,交往不多的同村村民小陈得了癌症,徐幼兰知道他家生活不富裕,就和儿子商量捐些款,儿子考虑到自家条件也不好,但是毕竟是做好事,就由徐幼兰自己决定捐多少。徐幼兰拿出五百块钱送了过去,嘴里还连说:“只有500块钱,屋里条件不好,不要见怪。”即便如此,对于母亲加入志愿服务队,儿子一开始并不理解,“上了年纪在家享福多好。”对此,徐幼兰不以为意。
316国道横贯临江村,近些年轿车货车明显增多。特别是上下学时间临江小学门口学生扎堆,非常不安全。徐幼兰和其他志愿者就长期在校园门口疏导车辆,护送孩子安全过马路。在站岗过程中,遇到交通意识缺乏的车主和行人乱穿马路,徐幼兰会主动上前耐心劝说并制止;遇到年迈的老人,她更会主动搀扶过马路。
扶残疾人过马路前,徐幼兰(右一)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通讯员 王正新 摄
一次在临胡路路口劝导交通,一位80多岁的婆婆颤颤巍巍走来,几次前进后退。徐幼兰在马路对面,挥舞手中的交通劝导旗,示意汽车慢行,一位司机不满,嘴里骂骂咧咧,徐幼兰充耳不闻,走到对面搀扶着婆婆安全走过了马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对徐幼兰而言,搀扶老年人、残疾人是家常便饭。
每天的上午7点到9点,下午3点半到5点,徐幼兰时常出现在临胡路路口和临江小学门口。环境保护、扶贫帮困、敬老助学等志愿服务也都有她的身影。
“志愿服务基本上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徐幼兰一脸自豪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穿上红马甲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红灯行人请等待,绿灯亮了才通行”“老人家,您慢点慢点!”“年轻人,注意走人行道。”……早上7点过,家住段店镇立新街的王琼照顾好90多岁的婆婆吃过早饭,穿上红马甲,戴上红帽子出门,开始了她的“工作”。
立新街路口是王琼第一站,“这个路口很窄,但是临近集贸市场,又有早点铺和餐馆,在此停车买菜、过早、就餐的市民很多。”说话间王琼劝离了一辆违停车辆:“爹爹,这里不能停车,你看你车子都停到机动车道了,堵路不说,多危险。”爹爹连连称是。一些车主,看见王琼,本来要随意停的车都去找专门的停车位。被提醒的次数多起来后,车主不经意间也养成了一些好习惯。
“志愿者不是稻草人,穿上红马甲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号。”在王琼看来,志愿者要手动、口动,更要心动。站在红绿灯下,给他人提个醒,帮老人提下菜,给司机送去祝福,护送小学生过马路等都是志愿者的义务。志愿服务工作中,王琼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市民及时夸奖:“你做得很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对自觉遵守法规的司机,及时送去祝福;“谢谢合作,祝你一路平安。”对违章违规行为,她及时进行劝阻。曾经每年都会发生车祸的地方,每当志愿者文明劝导交通时,就没有发生车祸。一些路过的家长笑着说:“有王大姐她们在,孩子过马路我放心多了。”
迎着朝阳,王琼劝说车主规范停车。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军 通讯员:王慧 摄
过了10点,车辆渐少,王琼和其他志愿者开始沿街巡逻,看到哪里有垃圾,就及时清理;看到哪里车辆乱停,就及时规劝;看到居民有不文明行为,就上前劝导。“一圈走下来有五六里路,一个多小时,一天下来得走个两三次。”日复一日,王琼在两年的义务巡逻中也摸索出很多经验。“一般在早上和傍晚,街上垃圾较多,夏天比冬天相比,不文明现象也会增多。”不过,让她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乱扔垃圾的少了,车辆停放也规范了,“看见大家变得文明了,我也感觉很满足。” 王琼说。
“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就是爱管闲事,看到难事、不平事、不文明的事,就多说两句,多做一些。人家都说我是一个‘直’婆婆。”63岁的何晓云退休后又站上了志愿者的“岗”,和其他十几名舞友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何晓云没想到当初大家的一点点行动,居然带动了几百人加入了志愿行列,“华容大姐”志愿服务品牌越叫越响。
多年来,何晓云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0小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计其数。保护环境,她带头捡拾垃圾;文明交通,她行走于大街小巷;扶危济困,她为困难人群提供帮助和心灵抚慰。
在车来人往的龙华路楚藩大道路口,你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华容大姐,烈日下、寒风中,她们坚守在路口,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着引导路人安全过马路。周末时,一位大姐旁还站着个小男孩,手拿劝导旗,像模像样地引导行人过马路。这位大姐就是何晓云,小男孩是她的孙子。在文明交通劝导中,何晓云能说更敢说,碰到闯红灯,她直言不讳,勇敢制止,碰到车主、行人问路或者请求帮助,她热情服务,提供帮助。一次,一对外地夫妻来华容办事,夫妻俩在车上争吵起来,女方下车后情绪非常激动,在马路上横行,几次差点发生车祸。路口劝导交通的何晓云当即上前劝说,边说边将女子拉到人行道,原来是夫妻俩感情出现矛盾。“出现感情问题也不能拿自己生命开玩笑,这大马路上车来车往,多危险,我看你们不如找个安全的地方静下心好好谈谈。”冷静下的夫妻二人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危险,连忙向何晓云道谢。“站在这不是发呆的,要干些事。”何晓云说。
因为路口靠近商业街,人流量大,家长和孩子偶尔走散,眼尖的何晓云对小孩总会上前多问几句,几次帮助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人。
热心公益的何晓云也充满了爱心。在一次助残活动中,何晓云认识了腿部残疾人尹张焱。在活动中,何晓云见尹张焱兴趣不大,情绪低落就一直陪伴在左右,搭手搀扶,聊天解闷。通过聊天,何晓云知道了尹张焱接收不了腿部残疾的现实,害怕他人嫌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残疾人一样可以过好日子,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不会不管你们的,你还有亲人朋友啊。”就连尹张焱上厕所,何晓云也半步不离。她的言语和行动让尹张焱大受感动,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自此以后二人成为朋友,常在微信上联系。
华容大姐到华容区社会福利中心送温暖。何晓云(左一)为困难人员剪脚指甲。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军 通讯员:华宣 摄
每年冬天,华容大姐都会开展“暖冬行动”,到困难人群家中送温暖,何晓云总是带头捐款,众人集资购买米、油、鸡蛋和生活用品为贫困户、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送上门。
2018年何晓云到庙岭镇安城村方文端老人家送温暖时,看到老人行动不便,便主动帮老人端屎端尿,不怕脏不怕累。
在何晓云、吴福珍等最早一批华容大姐的带领下,华容志愿服务的队伍走上规范化、系统化志愿服务管理轨道,在他们的活动群里就有四五百名队员,一有志愿活动发布,响应者云集。“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还有很多人。有时候为队员们感到骄傲,我们的物资都是自筹的,但每次大家出钱出力都非常踊跃。”何晓云说,“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军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