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块头还是投资规模,鄂州尚德文具有限公司可能还达不到登堂排位的火候。不过,其经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2年,该公司便被招商引资回乡创业。遗憾的是,项目仍处施工当中,且一路老是“卡”。用地是其“卡”点,合同约定的用地面积由30亩调至15.75亩,企业最后到手的是5亩。企业方有些无奈,“投资成本从当初计划的两千万盘到现在可能四五千万,都收不了底。”
原因何在?“这个项目投资规模又不是那么大,土地指标也相当紧张。如果是几十上百亩,规划或者排指标的时候,有可能就考虑他了。”相关方面的负责人解释。
站在用地指标的角度来看,相关方面的考虑或许有一定的道理。那么,站在市场主体公平的角度来看呢?是不是有些店大欺客之嫌。
说此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指的并不是该企业的项目具体内容怎样,而是指服务企业过程中存在的“盯大嫌小”“挑肥拣瘦”的现象。对此,电视问效特邀代表央广时事评论员郭静的点评比较中肯。
她认为,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吸引多少家大企业好像是一个指标参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嫌弃小。任何一家大企业都是从小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对营商环境是敏锐的,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恰恰是基于中小企业而做的。在一个地区,给予一家特大型企业特殊优待,并不难做到。真正难的是,服务呵护培植一家中小企业一天天长大。只有这样的土壤,才敢说这儿的营商环境特别好。
的确,小苗不育何来参天大树。这个过程中,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肯定搞不成,久久为功才是最好的营养液。
好在,我市正在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优化环境促发展”活动,藉此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即将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也及时传递出了好声音。
良法善治,打造稳定透明公平法治化营商环境,未来可期。
来源:鄂州日报
责任编辑: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