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颜舒展山水间———鄂城区人居环境整治扫描

一条绿树掩映的柏油马路直达村口,青砖白墙的房屋掩映于绿色之间。村里,鸟语花香。村后,山间云雾缭绕。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承载着独特的田园记忆,生态宜居让村民过得幸福又舒心。 

近年来,鄂城区加大乡村综合环境整治力度,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让绿水青山重现,农情乡愁长存。 

自然之美美在自然 

破砖瓦、旧坛罐,好像与“美丽”不相干。 

然而,在华伍村上熊湾,旧砖残瓦垒砌成庭院围墙,旧坛罐变身房前花盆,生锈的犁、锹、耙挂在墙上。 

“儿时熟悉的村落,今日土得掉渣,但却美得惊艳。”在武汉工作的伍云忠在假期,常会带着6岁的儿子健健回老家住上几天。每次路上,都会碰到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给宁静的村庄带来了往日少有的热闹和活力。 

“原来破屋多,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处处透着萧条。”华伍村党支部书记谢学中说,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在功能上改造升级,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随坡就湾布景,改水、改厕、修路,让现代设施和功能进来,集中流转土地,引入花卉绿植等现代农业项目。 

就地取材不花钱、少花钱,注重“多做减法,慎做加法”,通过微设计、微施工、微管理,尽力守护原生态。这是华伍村人居环境整治定下的规矩。 

农家房屋依山而建、随坡就势,坡上是树林,坡下是果园,坡谷还有一条溪流潺潺流过。谢学中说,村里请专业团队设计,房屋结构按农房特色,颜色选用灰色系,两层房顶错落有致。整体上有乡土味,但又不失精致、大气。 

住在广州的谢良海,去年10月份回老家参加表弟的婚礼。回来后,他在村里转了一圈,不禁赞叹。“变化太大了,让我真有点惊讶,家乡越来越像个花园了。” 

谢良海细数着这些变化,“房子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就连过去随便堆的垃圾,现在已经难觅踪影,家家户户门前都立起了垃圾桶,上面还标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庭院里绿树成荫……” 

这一切变化,源于鄂城区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区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作为整治方向。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厕所粪污无害治理、植树造林绿化、河港整治……鄂城区紧紧围绕“完善配套、健全功能、改善环境、提升风貌”的总思路,以全面“提档升级”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市容精细化、常态化管理。 

每天早上7点,李家境村的保洁员李武民都会准时起床,挨个清理村里的垃圾箱。他将垃圾收集、清扫、运到集并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 

“过去,农民都是将垃圾随地丢,用扫帚往河里扫。”李武民拿着扫帚感慨,他的工作量比以前小多了。 

土生土长的李民德老人见证过村里的过往,沟渠里丢满了瓶瓶罐罐,树林间都是白色垃圾。“一起风,地面尘土飞扬,天上塑料袋翻飞。” 

2015年,借助创建省级宜居村庄、省级旅游名村、市级生态村等政策东风,该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土路变成柏油路,路边栽下整齐的银杏树、红叶石楠,村里安装路灯,村民住宅外墙进行统一粉刷,淤塞发臭的沟渠得到疏通,散落的石头被砌成景观墙…… 

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到如今“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乡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在垃圾处理上,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分别建设垃圾房、压缩垃圾中转站以及相应吨位的垃圾运转车,垃圾收集覆盖率达100%。 

环境大提升,既要解决“眼皮底下”的洁净,又要看长远,加强生态保护,避免集镇和村庄遭受污染。 

在华伍村、李家境、岳石洪村,水、空气、泥土,都是“保护对象”。在生态污水处理池净化过程中,看不到污垢,闻不到臭味。村里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招商引资。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鄂城区村庄中随处可见,3座污水处理厂、100座污水处理站和与之配套共350多公里的各类主、支管网分布在11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集镇污水全部进管网进行集中处理,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为农业种植的新理念,为乡村带来勃勃生机。 

扮靓家园家园更靓 

吊椅、仿木凉亭、假山……小山坡上,绿树茂盛,踏入岳石洪村村民於海锋家的小院,仿佛走进一座“口袋公园”。 

“这是我们夫妻俩自己商量着设计的。”今年52岁的於海锋,言语中流露出自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石头和木头这些材料,多数都是山上捡来的。” 

一旁的妻子笑着接过话茬,“环境搞好了,苍蝇和蚊子都不见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鄂城区采取的更多是激发民间智慧,引导农民当农家小院的设计师,量力而行扮靓家园。 

岳石洪村群山耸立,峰峦叠嶂,形态各异。全村10个自然湾,村民近800人。 

村民们清理沟渠,翻整闲地,在门前小院种上花草树木,翻出家里的坛坛罐罐“变废为宝”重新利用。如今,各家庭院连成一片,变成乡村旅游特色景点。 

“你看,这是用竹篓和石磙组合的小景观,这是用秸秆制作的美术草垛……”村党支部书记於迎春一一介绍。 

结合自身实际,该村探索出三格式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湿地、污水集中处理等厕所改造模式。昔日的“露天坑”正逐步被“水冲式”取代。 

湾与湾竞赛,户与户对照,看看哪个湾的厕所改得多,看看谁家厕所改得好。做得不好的村,组织村民到先进村参观学习,把样板做给农民看,把道理给农民讲透。 

沿着村道一路向下,63岁的村民吴爹爹正准备给自家地里的菜浇肥。 

他告诉记者,这个化粪池为三格式化粪池。卫生间的污水流入第一个格子,通过中间厌氧仓处理,粪渣沉淀、分解,再流入另一个格子,这时,水明显变清了。被处理过的污水,顺着污水管网流入不远处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再经过人工湿地“过滤”,最终达到排放标准。 

村里厕所改造后,没有任何臭味,粪水也漏不出来,村民王奶奶家的窗户可以放心地敞开了。“现在好了,上厕所跟城里人一样。”王奶奶说,几年前,还是茅厕林立臭气熏、污水横流蚊蝇生的模样,窗户就是家里的摆设,从来没有打开过。 

目前,鄂城区完成农村户厕15931座、农村公厕67座、集镇公厕14座、旅游公厕14座,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76%。 

农村改厕工作不单单是一项改造工程,它真正的意义是改变了村民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改善了生活环境。 

如今,在各村,农村环境整治正治出新景象。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田园风光更加动人,乡间邻里更加和睦,一幅美丽宜居乡村图景在徐徐展开…… 

生态养人人养生态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改善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还拉动乡村旅游。 

近几年,鄂城区农旅融合发展迅速。华伍村的华兆山庄、沙窝乡的千秀谷农庄……都成为市民周末休闲游玩“打卡地”。 

四峰山海拔高,山路蜿蜒曲折,毗邻大冶铁矿、黄石矿山公园,素有探险者和旅游爱好者的乐园之称。华伍村依托四峰山,挖掘绿色生态资源。 

华伍村位于四峰山山脚下,沿着村路,曲径通幽,可谓是一处一景,四季各不同,形成了一道漂亮的景色长廊。 

春天,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夏天,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秋天,红枫漫野,分外夺目;冬天,茶花腊梅,各领风骚。山上植被葱郁,奇石嶙峋,层林叠翠,相映成趣。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旺季时,每个周末要接待一两万人。”四峰山生态农业园负责人说,四峰山生态农业园里花卉蔬菜种植、跑马场、土灶农家乐、吊脚楼、户外拓展项目基地等应有尽有。 

“来到这里,满眼是美景,吃的是农家饭,住的是农家房,舒服得很。”游客开心地说。 

四峰山潺潺流下的山泉水滋养着华伍村上熊村和下熊村房前屋后的花草树木,亭台小楼、小池古井,格外雅致。 

干净整洁是美丽乡村的底色,“气色”好了“颜值”飙升,村庄收获更多发展机遇。 

“仿佛世外桃源,空气都是甜的,这里种出来的药材,一定好。”吴都集团湖北耀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凤祥回乡考察中药材种植环境时,对华伍村一见倾心,当即决定在此建种植中药材基地。 

如今,在吴都医药中药材基地,何首乌、牡丹皮、白芍、紫薇和桃树等近10个品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形成了百亩果树、花卉苗木、药材种植示范片,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 

在不远处的樱花基地,樱花、桂花、红叶石楠、海棠花,竞相绽放,赏花闻香者络绎不绝。 

到华伍村,除了采摘赏花,还能登步道骑自行车。华伍村以花为村庄独特印记卖风景。在村庄中修建了游步道,在陆峰寨至谭家垅水库、陶令故居到四峰山门口建设玻璃水滑漂等小景点,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互融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李家境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顺势而为,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全力发展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用实际行动兑现“山水画卷、幸福乡村”美丽愿景。 

泽林镇桐城村、长港镇峒山村等一村一品、一湾一特色。一个个带着生态字符的节庆活动,在鄂城区开花。同时,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遗产,打造“春满鄂城”文化品牌,泽林旱龙舟、鄂城雕花剪纸、碧石牌子锣等一些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利用。 

目前,李家境村根据特有的地理条件打造出红色旅游线路项目,让游人在忆苦思甜中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同时,以乡愁为铺垫,五卦山、古塘湖、华伍村古宅、峒山村古村落,优美的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满足游人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访结束后,记者乘车离开李家境村,路上远远眺望,村庄洁净如洗、温柔如画、恬静如诗。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静 

责任编辑: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