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重大新发现!

曾国考古又有重大新发现!

1月10日,备受瞩目的201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揭晓,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

考古专家认为,该墓地发现三组侯级墓葬,填补了曾国考古不见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发现青铜铭文近6000字,是迄今考古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批金文资料,其中“禹”“夏”等铭文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材料。出土的大量器物及铭文见证了统一中国文化基础的形成过程。

1、三个侯级墓葬都是谁?

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博物馆和曾都区考古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已勘探发现的86座春秋曾国墓葬及4座马坑、5座车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系列重大收获。其中,三组大墓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身份均有成组的青铜器铭文可以确认。

曾侯宝礼乐器组合

他们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曾侯乙是啥关系?根据考古发现,曾侯乙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宝、曾公求、曾侯得的墓同属春秋中期,至少可以知道他们两位是曾侯乙的祖辈。

2、6000字铭文写了啥?

值得一提的是,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出土的2000余件青铜器中,400多件青铜礼乐器上都有铭文,在尚未祛锈情况下,共发现近6000字铭文。其中M190墓出土曾公求镈钟铭文达312字,为单件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这批铭文内容极其丰富,其中,M169曾侯夫人芈加墓出土编钟铭文“帅禹之堵”“以長辝夏”,是首次经科学考古发掘在春秋时期青铜器上发现“禹”“夏”铭文,较此前传世所见豳公盨、秦公簋、叔夷镈上的“禹”“夏”铭文更权威。

曾公求车坑出土神人驭龙双通车构件

据介绍,因夏墟遗址考古尚未发现相关文字,有人甚至对夏的存在表示怀疑。对于本次铭文中的“夏、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认为,这让我们对夏的认知又往前走了一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这实证了当时在国家文化层面,周人对“夏、禹”的认同。

3、揭示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发现的三位曾侯墓及曾侯宝夫人芈加墓,都出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编钟。十分珍贵的是,这些编钟上的铭文,揭示了周王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芈加铜缶铭文照

其中,曾公求编钟有铭文“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及“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等。大意是说:周王朝的昭王到南方巡视,赐给曾国象征权力的钺,让其辅助周王朝,征伐与经营、管理南方。

方勤称,涉及的周王朝昭王南行、经略南方等重大历史事件,尽管文献有所记载,但出土铭文提供了更确凿的考古新材料,实证周王朝当时对南方的开发和经营。铭文中部分古地名则为研究周代“金道锡行”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4见证统一中国文化基础形成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是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当选项目的点评专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枣树林的考古发现向我们提供了周边文化不断为中央文化认同的过程,正是这样的过程,为统一中国的出现提供了文化基础。

张昌平说,考察长江中游地区是如何进入中央王朝文化范围的,我们可以从武汉盘龙城遗址开始。商王朝对南土的统治,在早期通过盘龙城来实现,商后期统治势力退回到中原地区,但依然可以从长江中游地区获取资源。包括此次在内的曾国考古成果可以说明,周王朝通过封国曾来统治南方,曾代表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楚交流共生。从出土的青铜器可以看出来,曾、楚青铜文化面貌趋于一致,共同的青铜文明属于这一区域。

曾公求马坑正射影像

由商到周,中央政权对长江中游的统治有进退,但文明的共融一直在发生,统一的文化基础在政权的此消彼长中日益坚实,成为日后统一中国的共同基础。以鼎的多少标明身份,是中原周王朝的文化认知,楚国发声“问鼎中原”,正是认可中原文明的证明,也说明楚所在长江中游地区进入中原文化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楚国融入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圈在春秋战国时代,从曾国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认知到这一点。此后在秦、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汉文化。因考古发现日益清晰的曾国历史,让我们可以看到统一的中华文化演进之路。

近年来,湖北考古屡创佳绩

自2002年以来

我省有7个项目入选

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