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9,有太多的新闻事件,记录着鄂州的蓬勃脉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不断蜕变,也温暖着城市中的人们。前段时间,“2019年鄂州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经过广大市民投票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影响鄂州的16件大事。
16件大事有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新建鄂州民用机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机构改革释放活力、开启作风建设“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葛店地铁开建武鄂协同发展步伐加快、临空经济区成立、国内规模最大冷链物流港(一期)建成投用、文明城市测评排位全国十八、扫黑除恶剑斩毒瘤、三安光电等重大科创项目落户、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作答时代命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40工程”获中央奖补资金3.6亿元、我市生态补偿机制获中央部委肯定、市民中心入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和三江港综合码头试生产、湖北三江港现代物流园一期工程开工。
秀美鄂州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闵佳杏 摄
16件大事客观总结了我市2019年工作成绩,使人倍受鼓舞。本报媒体人满怀激情、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点赞鄂州2019。
顶层设计给力,鄂州蓬勃发展
张赤军(鄂州日报编委、全媒体评论员):治理好一个城市也是写好一篇文章,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的召开,是对鄂州综合发展进行的宏观布局和缜密思考。会议提出的加快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把鄂州打造成综合物流枢纽、现代制造基地、重要市场节点、绿色发展示范和中部开放前沿,实际是文章的章节,重点是改革开放、项目建设、社会治理等。
李洪江(鄂州日报首席记者、全媒体评论员):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总有一个关键节点,市委七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鄂州市委关于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便是其中之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我国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机遇,作为长江中游的一座中等城市,鄂州会有怎样的蓝图?《意见》提出把鄂州打造成综合物流枢纽、现代制造基地、重要市场节点、绿色发展示范和中部开放前沿,鄂州将从5个方面作答这道时代考题,答卷人是谁?我们每个人都是,当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葛店地铁开建,是鄂州主动对接武汉,积极推进武鄂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接口。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武汉城市群板块融合的一个重要节点。
盛春花(报纸编辑部副部长、一级编辑):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在城市发展目标等方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部地区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命题。各级各部门对标对表,主动认领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计划、具体举措,将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确保全会部署落地见效。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葛店地铁的开建,标志着武鄂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近年来,我市通过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与武汉深度合作,加快推动武鄂协同发展,武汉、鄂州正从简单相加走向深度融合。
刘莲珍(鄂州日报编委、全媒体评论员):鄂州民用机场获批,鄂州人翘首以盼的国际物流枢纽项目终于落地。机场建设必将为鄂州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一座现代化的航空新城呼之欲出,“钢城”向“港城”的华丽转身指日可待。
地铁承载着城市的希望与梦想,拉近了城市的空间距离,打通了城市发展的动脉。葛店地铁的开建,即将跑出鄂州发展“加速度”。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鄂州融入武汉轨道交通网的地铁正在拔节生长……
刘磊芳(鄂州日报编委、评论部部长):鄂州机场的兴建让鄂州人的飞翔梦成为现实。感谢祖辈留下的这方土地,1.5小时飞行圈竟可覆盖全国90%的经济总量;感谢敢想敢干的历任领导,为鄂州这个全省体量最小的地级市争取到了国字号工程,为鄂州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视野,开拓了新路径;感谢那些含泪离开祖屋的普通老百姓,为这片蓝天腾出了世代相依的土地。当鄂州机场成为全球第四个、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航空物流竞争时,相信这些汗水和泪水都值得。
郑博(专刊副刊部部长、一级记者):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新建鄂州民用机场,奠定了2019年鄂州腾飞的基调。回望过去,事实证明,这份捷报是旗开得胜的注脚。
葛店地铁开建,武汉和鄂州之间又多了一种交通方式,葛店地铁的开建,是发展的民心所向,武鄂协同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临空经济区就像一个新生的孩子,养好一个孩子不容易,父母爱孩子,就要给他规划好成长路径,为他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健康成长,成为家庭的主力、国家的栋梁。
吕晴(全媒体评论员):鄂州机场正式获批,意味着鄂州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拥有广阔而光明的美好未来。机场落地,鄂州必将实现从“钢城”向“港城”的华丽转身。全球第四个、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鄂州这张名片足够闪耀,也让扎根在这里的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前有机场获批,后有葛店地铁开建,鄂州的交通越来越便利,日新月异的出行工具给想要诗和远方的人们更多选择。武鄂地铁贯通,对市民来说,不仅是两地往返的时间缩短,还使办事效率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所转变。
新旧动能转换,经济提质增速
张赤军(鄂州日报编委、全媒体评论员):鄂州作为一个县级基础的地级市,经济总量能突破千亿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让人引以为豪,相信随着项目建设的力度加大,鄂州的经济总量还会有新的突破。
2019年,我市三安光电、国内规模最大冷链物流港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几期重大项目拉练更是效果显著,进一步发挥了项目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郑博(专刊副刊部部长、一级记者):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对于一个全国最小的地级市来说,谈何容易。在这份成绩单里,不仅有经济总量上的突破,还有喜人的含金量。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万人发明专利增长4.12%……这些数字诠释着,小块头也能释放出大能量。
李洪江(鄂州日报首席记者、全媒体评论员):随着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的加快推进,交通将成为鄂州发展的巨大优势,“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布局鄂州并正式启用,是一项有先见之明的举措。生鲜物流离不开冷链,当前冷链市场变“热”的背后,很大部分源于我国万亿生鲜市场的争夺。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让鄂州成为市场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当然,如何扩大市场战果,还有待观察。
产业是经济的支撑,项目则是产业的硬核。上世纪50年代末,鄂钢落户,成就了鄂州产业的钢铁支柱。2019年,三安光电等重大科创项目落户鄂州,鄂州将会产生怎样的“芯”支柱,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相信类似三安光电、华工激光、容百锂电等一批科创产业的崛起,鄂州产业的发展定会由一业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
盛春花(报纸编辑部副部长、一级编辑):规模最大冷链物流港开门迎客、三江港综合码头试生产、湖北三江港现代物流园一期工程开工……项目建设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总开关”。2019年,我市一批大项目签约、建设、投产,成为鄂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也必将成为对外展示鄂州形象、提升城市品牌的又一张“金名片”。
刘磊芳(鄂州日报编委、评论部部长):900多年前,大文豪苏东坡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概令苏子没想到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生态并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人类给自然带来的伤害已经开始反噬人类自己。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手段之一。百湖之市的鄂州当然更明白绿水青山的含金量,将绿水青山打上了“价格标签”,好山好水从无价变成了有价,国家奖补资金、省政府专项奖励,都是对鄂州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的肯定,这让我们更加期待又一个“鄂州模式”的诞生。撑着油纸伞走在城市的街头,一回首,便成风景,这就是一个女子关于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梦想。
聚焦营商环境,实招妙招频出
张赤军(鄂州日报编委、全媒体评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机构改革释放活力等,都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软件支撑,其力度和效果前所未有,社会反响热烈,且指向性明确,均聚焦营商环境。
刘莲珍(鄂州日报编委、全媒体评论员):作风建设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加的是实干;专题询问,询的是民意,问的是担当;电视问效,问出了辣味,答出了实效。“治庸、提能、问效”,一招一式,刀刀见效,刮掉的是干部的庸懒散软,解决的是群众的“急难愁盼”。作风建设已然成为鄂州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盛春花(报纸编辑部副部长、一级编辑):从“年中考”到“年终考”,不打招呼、不走过场,只聚焦一个重点———营商环境,“电视问效”成为2019年的热门话题。当前,鄂州正全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深化作风建设,以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干劲,为推动鄂州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李洪江(鄂州日报首席记者、全媒体评论员):2019年的作风建设可用两个字来描述,“真”和“准”。说真,体现在电视问效上,暗访没有虚晃一枪,现场提问没有剧本和台词。说准,是所抓的几个典案例件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共性。
胡倩(全媒体评论员、一级记者):茶余饭后,老百姓把2019年电视问效拿来谈论,纷纷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市电视问效突出了问题导向,直击问题不回避、自我亮丑不护短,让群众走进最真实的现场,把问题曝光在荧屏下,接受群众监督,促进问题整改,带动作风提升。值得肯定的是,在去年的两轮电视问效中,我市拿出了较真碰硬的决心和勇气,大胆果断清除作风顽疾,对曝光的问题跟踪问效,敢于自我革命,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处理,真正做到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郑博(专刊副刊部部长、一级记者):中国有句老话叫“树挪死,人挪活。”机构改革打破了某种固有模式和界限,带来的不仅是机构和人事的变化,更是激发思维模式转变和流程优化的潜力。
民生持续改善,颜值内涵俱佳
张赤军(鄂州日报编委、全媒体评论员):市民中心入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让人眼前一亮,如果未来鄂州能多一些类似的地标性、个性化建筑物,这个城市必将更有看头。
刘莲珍(鄂州日报编委、全媒体评论员):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硬核”软实力。“硬”,硬在市民素质。从斑马线上的彬彬有礼,到随处可见的“志愿红”,每个人迈出一小步,鄂州文明就迈出一大步,这是实打实的硬变化。“软”,软在城市气质。文明如春风化雨,在悄无声息中涵养城市风尚,净化市民心灵,提升城市品质。
一座城市,看得见的是面子,看不见的是里子。融古都文化与现代元素于一炉,集市民服务、图书借阅等功能为一体,市民中心入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无疑使城市面子与里子完美结合,真正成为鄂州市民方便、舒适的家。
刘磊芳(鄂州日报编委、评论部部长):当市民中心的灯点亮鄂州的夜空时,它就成了一个集“赞”地。人们为之惊艳,欣喜洋澜湖畔又多了一个景观,那些摄影爱好者更是不厌其烦从各个角度各个时段各个季节来定格它的美丽。但更多的“赞”来自于它给市民带来的方便。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市民中心是一个地标,但在市民的心中,它的魅力源于它散发出的温暖和关怀,它点亮了市民的心灯。
郑博(专刊副刊部部长、一级记者):“40工程”获中央奖补资金3.6亿元,是奖励也是认可,是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资源。钱是有价的,但钱花在刀刃上,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就能换来无价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
地标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市民中心入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于拿到一张国字号的“金名片”,鄂州又增添了一处值得一看的“打卡地”。对本地老百姓来说,多了一个开展活动、提升生活品质的好去处;对外地人来说,多了对一个城市的向往和期待。
盛春花(报纸编辑部副部长、一级编辑):2019年,我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8个138人、恶势力集团7个41人、涉恶团伙61个319人。强压态势下,社会治安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先吸引人的是这座城市的建筑。别具一格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市民中心,成为鄂州地标性建筑,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吕晴(全媒体评论员):社区,是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是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关系着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更关系着城市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40工程”获中央奖补资金3.6亿元,说明这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造工程,切切实实解决了群众之所急,满足了群众所想、所盼,让市民生活更舒心、顺心、放心。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结果鄂州排位十八,力证了我市创文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行走在斑马线上,再也不用担心过马路难了,车辆纷纷停下让行。虽说这是“小举动”,可“小举动”让出“大文明”。文明离不开内心的坚守,“小举动”让整座城市绽放文明之花,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鄂州市民素质不高”的陈旧观念,点亮“文明鄂州”新名片。
胡倩(全媒体评论员、一级记者):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市“40工程”在网络评选中获赞满满。短短一年间,一个个脏乱差的老旧社区变身为环境优美、整洁和谐的美好家园,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一项项惠民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心工程,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暖意,从而凝聚成推动鄂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姜婷(评论编辑):在2018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鄂州在113个地级提名城市中排名第十八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排名的背后是鄂州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鄂州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步伐也紧随其后。
“40工程”获中央奖补资金3.6亿元,这是对我市开展“40工程”工作给予的极大肯定,进一步激励政府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初心,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鄂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