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邵义明优秀、邵义堂良好,邵学锋……”在华光村村委会,每名党员手拿《党员包户活动记录册》,查看等级和党员积分。“党员们都在暗自较劲,谁也不愿意摆尾巴。”党员熊克清说。
推行“党员公约”机制,是华光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之一。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激活城乡管理“末梢神经”,让基层治理创新从纸面走向实践。
从“站着看”到“抢着干”
村路,坑坑洼洼;村干部,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几年前的华光村,是有名的后进村:基础设施差、群众思想乱、村干部队伍软弱涣散。
怎么办?2016年6月,上任后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笔,第一件事是抓队伍。
在街办党组织的监督指导下,石笔牵头依法依规、公开公正选举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奉献精神强的党小组组长。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原则,12名党小组组长不定期商议村中各类事宜,严格监督和规范日常事务,凝聚合力共绘华光村治理“同心圆”。
基层党组织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必须直面问题,为群众办实事。
首要任务,是改善村里的居住环境。
村里,湾组房屋间的道路大多仅2米多宽,居民们还沿路堆满了杂物。好好的公共道路,成了家家户户的“私产”,大家都觉得出行不便,但谁也不愿先让步,因为“先让步,就意味着吃了亏”。
关键时刻,党员顶在最前面。第七党小组组长邵义明的一位亲戚,在房前屋后堆着旧沙发、废建材等杂物,将2米宽的路面占去四分之一。邵义明得知后,提出自掏腰包“买”下这些杂物,这位亲戚被邵义明的真情打动,同意第一个清退杂物。
“您把路占着,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别扭,您自己心里也不痛快。我是党员,您可得支持我的工作。”第六党小组组长曹裕华,发现亲戚家在村里公共道路上私建菜地,占了半米宽的路面。他反复上门做工作,最终说动这位亲戚自行拆除菜地。
眼见党组织逐渐走进村民们的心里,华光村趁热打铁,建立《党员公约制度》,将89名党员划分在12个党小组,每名党员包保联户10户村民,全面引导他们参与乡村共治。同时,负责社情民意收集、民间调解、重点人群关爱等。
“党员,是联络员,也是引导员,串起彼此疏离的亲情,带着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石笔笑着说,通过培育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让大家在活动中增进认同感,消除陌生感。此外,每周还对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进行检查评比,好的奖励积分,差的上榜亮相。
“党员公约”凝聚着基层党员的朴实智慧,是党员对老百姓的承诺。在“党员公约”的引领下,华光村党员带头干、走在前,老百姓对照学、跟着做。几个党员的“独唱”变成了全村人的“合唱”,党员们也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老百姓从“站着看”转变为“抢着干”。
清运陈年垃圾、新建档护栏,改扩建村湾道路,修建当家塘安全护栏,清掏水沟,新建生态公厕,
华光村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昔日的“脏乱差”村,今日成了“生态宜居地”,村民们更依恋家乡,热爱故土了。
今年60岁的李丽英老人直夸:“村里环境美了,村民们的荷包鼓了。看着日子越过越红火,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树起来了。”
从“藏起来”到“亮出来”
1月17日,记者来到华光村,沿着村道一路往里走,只见党员户的门头上悬挂着“党员公约”,它将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结合起来,形式活泼、通俗易懂。
“过去,一些党员习惯‘隐身’,表率作用体现不充分。‘党员公约’亮明党员身份后,增强了党员主动作为的意识,尤其农村作为熟人社会,公开承诺对党员的监督更加有效。每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选3名党员就当月践诺做的事情进行发言,年终的评诺与民主评议党员紧密结合,党员评定有了抓手,更客观公正。”石笔说。
“这块金字招牌,花钱都买不来。”村里的党员商户刘立明,指着摊面上方的“党员示范户”红色标牌乐呵呵地说。
村民们更爱光顾这些有红牌牌的摊位。“价格公道,不短斤少两,买得放心。”石笔道出原委,“其实老百姓最看重的还是‘党员’二字。”
村里有近50家商户,其中党员商户有10多家。
“开门做生意,赚钱才是硬道理,党员不党员谁看重?”有的党员藏起身份,还说风凉话。
先亮出身份再说。村里组织党员商户,把“党员示范户”的标牌挂起来,带头讲诚信、树榜样。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党员商户诚信经营生意红火,同行羡慕不已。
党支部党小组的力量显现,谁家有大病小灾,谁家出现经营困难,支部小组主动上门服务。
“原来是一盘散沙,同行恶性竞争、矛盾不断;现在有了主心骨,碰到困难有了依靠。”党员商户徐莫杰感慨。
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彰显。不少商户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近几年,村民和外来的顾客对党员商户的投诉率大幅下降,服务满意率明显升高。
“党员公约”的推进,启发了村党支部:乡村治理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于是,该村每年开展最孝顺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让村规民约从印在墙上的字,内化为村民们自觉的行动。渐渐地,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赶人情的少了,公益志愿者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努力奋斗的多了。
从“拖后腿”到“争标杆”
“积分能当饭吃?”听说村里要推行《党员公约制度》,有村民说起风凉话。
华光村是一个城郊村。2017年,该村将落后产能的华光砖厂转型,引进老板投资300万元,养殖南美白对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该村“两委”班子通过《党员公约》,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制,用积分记录党员变化、衡量党员作用、评定党员优劣,促使党员肩上有责、争先有标、行为有尺、考核有据,用“小积分”管好“大队伍”。
为使党员时刻牢记制度,让村民更好监督,该村推出“红色喇叭”。每周固定时间准时播报党员公约制度、时政新闻、红色党课、诗歌朗诵、红歌欣赏、文明新风、民生政策等内容。
“有了‘红色小喇叭’,我在散步、下棋时也能上党课、学政策,感觉很实用很贴心。”老党员点赞道。
很快,党员陈某看出变化。去年国庆节期间,陈某为女儿操办婚宴时,违反《村规民约》搭建彩虹门,被扣了分。“别人加分,我家扣分,差距一下体现出来了。”一次排名查询,陈某发现自家积分在全村摆尾,面子顿时挂不住。此后,他主动参加村级志愿服务,争当诚信标杆户。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中,该村探索“双牵手”机制,所有党员与包保户“牵手”的同时,党员与党小组、党小组与党支部均同步签订《文明公约》,从屋里屋外卫生、孝老爱幼、邻里互助、文明有礼等方面进行约定,共同守护全村的美好民风和环境。
如此一来,成百上千的村民从被管理的对象,一下转身变为管理的参与者。每人管好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村级层面的管理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党员邓爹爹家中的房屋出租给一住户,住户偶尔从二楼窗户向外丢垃圾,周围邻居颇有怨言。“签了文明公约,我就有责任。尽管他没违法,但损害了民风和大家的生活环境,我可不能把矛盾丢给村委会和邻居们。”邓爹爹以党员房东身份主动多次上门劝说,租户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诺改正。
华光村还组织热心村民成立治安队。治安队在巡逻过程中,这家正安电灯、那家在搬家具,队员们都会主动搭把手,顺便还听取村民们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村委会反馈。而今,这支治安队已吸引了10位村民参加。
如今,华光村已实现“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感受着阵阵乡村文明的新风,67岁的吴友海感慨地说:“党和政府不仅帮我们把村庄建成了美丽的家,更让这里成为乡风文明的家园。”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静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