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集体战斗的第31天。
疫情发生后,检测标本急剧增长,检验科全体无休,直面病毒,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埋头于标本检测中。
“早一分钟诊断,多一份安全”
1月22日,作为科室主任的龚国富便将“家”搬到了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调试、预试验、比对标本,时常忙到凌晨4点。
“今天终于能安心睡一觉了。”2月19日晚,龚国富走到缓冲区医疗垃圾桶前,摘下口罩,松了一口气。
19日当天,检测标本达318例,达到一天检测数量的最高值,然而,检测速度却创下最快记录——当晚9时30分,318例标本全部完成检测。
“平日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半。”龚国富介绍道,“今天这么早完成工作,不仅是因为工作效率提高了,还因为样本采集检测为阳性的比例大幅下降。这算是个‘好信号’。”
2003年SARS爆发,龚国富也前往一线奋战。“那时,奶奶去世,我因在救治病人未能见她最后一面,很遗憾。”龚国富低声说道,“现在,我又上战‘疫’一线了,家中84岁的父亲还盼着我能回家吃顿饭,但我不能回也没时间回。”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早一分钟诊断,就少一分传播的风险,多一份安全。胜利之时,再好好陪家人。”龚国富坚定地说。
“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人退缩”
标本收集处理、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十多个流程下来,需要六七个小时。
基因扩增实验室的李慧,患有贫血和结石。为顺利完成检测任务,尽量减少脱穿防护服的时间消耗,提升工作效率,长时间不喝水的她强忍着腹部持续性绞痛,一坐就是大半天。等她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才发现自己的衣服由里及外都湿透了。
李晓明是检验科的副主任医师,前不久,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党员医生的带头劲很鼓舞我。作为疫情战场的士兵,我想走在战役的最前线。”李晓明诚恳地说道。
一个星期前,他的妻子——一名急诊科的护士,不幸确诊为新冠状肺炎患者,目前正在住院治疗。
当谈及爱人,这个45岁的汉子哽咽了。他说:“这次抗击疫情我也没怎么害怕。但得知她确诊后,我唯一怕的就是她出什么事。”
由于工作太忙,李晓明未能时常去看望媳妇。“她没怪我,作为护士的她很能理解作为医生的我。大家都在承受着超出常人的工作强度,争分夺秒地工作,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人退缩。”
“与病毒零距离,没时间害怕”
面对着团结一心共同奋战的队伍,龚国富很欣慰,同时又感到忧心。
在最新的第六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里,增加了新冠状病毒在限定条件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据悉,在采血、离心、拔帽等过程中均可产生气溶胶。接触标本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感染。
负责PCR室核酸检测事宜的程丰比谁都清楚检测工作的危险性。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在科室会议室支起了临时床铺。
接收标本、设定核酸标本接收流程、组织编写SOP、去病房收取核酸样本……从第一份采集样本起,程丰就“泡”在实验室和采集一线。“快点‘揪’出病毒,可以避免更多的感染。与病毒零距离,我还没时间害怕。”他说。
如今,检验科已完全进入到战斗模式,为保障每天的核酸检测标本实现零存量,日收日检,三班轮换做,作业形成流水线,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将所有数据核实再核实。确保高效运转无差错。截止2月19日24时,已检测样本3762例。
一组数据虽代表了他们的工作成果,但在数据的背后却是冒着3762次风险和3762次的义无反顾。就这样,一张张薄薄的检验报告单,承载着无数的辛酸汗水,无声地传递着“生命的信息”。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吕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