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提前到来?恕我直言,你更需要关注这些……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发生积极变化,成绩来之不易,可是疫情拐点还未到来,有的人已经开始按捺不住了,出现了“报复性消费”的苗头!

早在2月底,有位女士实在憋不住,一次性点了15份外卖,看着满桌的食物大呼满足。在兰州,刚刚复工第一天,一家烤串店座无虚席,当天卖出了6000串烤肉,更有顾客站着吃了40串近2斤肉。在杭州,某大厦商场开业的第一天,5个小时就拿下了1100万的销售额。 网络上,有不少“专家”也站出来说,各个行业即将回温,会迎来一大波“报复性”消费狂潮。
而在武汉,虽然大家依然宅在家中,但随着电商物流的逐渐恢复,网购和团购同样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有听友留言说自己加了好几个团购群,但好像怎么都买不够,可又常常后悔!并且在群里,痴迷团购的现象也不是个例!
 报复性消费成了近期的谈论热点。在心理学上,“报复性消费”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又有什么弊端呢?对此,《今夜不寂寞》特邀心理专家钱堃作出了解释:
心理防疫站14:疫情还未结束,来自湖北之声00:0005:52

偶尔 “买买买”,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钱堃报复性消费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长时间的自我压抑之后,为了满足内在的某种心理平衡,就会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里,过度的自我弥补。

适当的自我补偿,可以达到自我疗愈的积极作用。就像老一辈的人,年轻的时候,缺吃少穿,就会在成年以后,囤积一定的物资,来弥补早年的匮乏感。一个小时候被父母管得特别严格的人,会在独立以后,过上没有规律的生活,用来抚慰自己小时候被过度约束所带来的严重限制感。

但是,一味地过度补偿,就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比如,小时候从来不吃零食,长大了天天吃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所以,理性看待报复性消费,是比较合理的态度。

还在大量购买基本物资?这是“过度补偿”!

“买买买”的我们,就像自然界中为过冬储备食物的动物,可在物资、物流等各方需求都已有充分保障的现在,为什么还有人大量购买基本生活物资呢?
钱堃: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人们之所以会以购物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从外界获取资源,是人类最本能的寻求快乐的方式,刚出生的时候是靠吃,等到成年了,购物是与吃东西在心理意义最为相近的一种行为表达;第二,通过购物获得的主动感体验,正好可以有效抵消长期居家不能外出的不良被动感;第三,购物是目前阶段,可行性最高,最为便捷的转移注意力,获取生活主动感的方式之一。适当的参与生活必要物资的采购,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一旦出现了盲目或严重过度的状态,就需要警醒了。一方面,团购也会增加与外界的接触,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另一方面,购置大量无关紧要的东西,等到回过神的时候,也容易产生内疚感和空虚感。
建议大家可以试着对购买的物资进行一个简单有效的分类和标注比如,哪些是生活必须类,哪些是品质提升类,哪些是休闲娱乐类。在时间上,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哪些属于紧急类,哪些属于可缓和类,哪些属于无关紧要类。有了这些标注和区分,可以更好的将我们的购物情绪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别走入另一个极端,“报复性存钱”也有心理风险!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除了“报复性消费”,还有部分朋友留言说会选择“报复性存钱”,因为这次疫情期间,之前的“月光”、超前消费、乃至没车没房,都让自己尝到了苦头。
类似的情绪还让人有了一些新的习惯,比如与人接触更有距离感了,避之不及;总担心将来的意外,开始囤积物品;过度关注各类疫情信息,放不下手机……现阶段,心理上的安全感该如何重构?除了经济实力之外,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钱堃其实,通过这次疫情,会让很多朋友重新审视自己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价值评定。这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及时地调整我们的人生取舍。所以,我们才说,经历越多才会越懂得珍惜。
除了外在客观存在的各种物品,有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那就是人与人的情感连结。在这个阶段,独自隔离的朋友,就会感受到对亲密的渴望。生活困难的朋友,就会感受到对帮扶的渴望。广大的武汉人民,就会感受到来自全国上下、四面八方的同胞们的关照。
人在任何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都是需要在关系中建立的。就像婴儿需要母婴关系,成人需要亲密关系一样。重新审视关系,懂得经营关系,建立积极的关系,珍惜每一段有价值的关系,这应该是我们在疫情结束之后,更应该重视和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