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鲜红
印象中,老家范家窑是个偏僻贫穷的湾子。
以前,湾里都是泥巴路,还有长港河将两岸相隔。村民们建房子,要用机动车把建筑材料送到河岸边卸下来,再装进木船,运往对岸,然后,从船上一块块搬到岸上,再一担一担往家里挑。
一路颠簸,折腾的不光是人力和时间,建房师傅拿砖兴叹:“找不到一块有棱有角、四方四正的好砖啦!”
十五年前,全省推广公路“村村通”,范家窑修路的事得到大力支持,按政策拨款17.6万元。建一条3米宽近2公里的水泥路需要50多万元。“不够的,我们捐款。”湾里人积极响应,隔壁村湾的乡贤能人和村民也慷慨解囊。但最后仍存在十多万元的缺口。“缺的部分,我垫上。”承担道路施工的范中林,父辈是老共产党员,受家庭影响,他也热心公益。眼见资金成了“拦路虎”,他二话不说,把自己这些年赚的血汗钱贴了进来。
2006年底,祖祖辈辈日盼夜想的水泥路,总算通到了范家窑的湾头。去年,相关部门负责人几次到范家窑调研,经过多次协调,争取“四好农村路”补贴资金,加上社会捐资筹资,将原有的水泥路加宽一半,成双向车道,延伸至2.5公里,沿路安装护栏、路灯,建造绿化带。循环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实现与周边各湾水泥路对接。
今年,端午节前,怀着思乡之情,我驱车回范家窑,兴致勃勃地游览完湾里宽敞的马路和一排排亮丽的农家小别墅,便去看望细叔。
细叔家里一贫如洗。四年前,细娘中风,还是大伙儿凑钱帮忙交医疗费。细娘虽保住了性命,但不能说话,不能自理。
正碰上细叔用轮椅推着细娘出门,他赶忙让我进屋。站在他家大门口,我惊诧得说不出话。原本近60平方米的破瓦房已装修一新,屋顶全部换上新水泥瓦,阁楼板崭新,内外粉刷,泥巴地铺上了水泥,家具也都干净光亮。
细叔满脸笑意地对我说:“你细娘坐的这把轮椅是村支书范中林送来的。政府帮我重新装修了房子,还给我家办了低保,给你细娘办了大病医疗救助,医药费可报销百分之九十。村里还支持我在家开了个小卖部,每月也能捡几个零花钱。你细娘现在状况比以往好多了。”
说到这里,细娘冲我直点头,“噢!噢!”她激动地笑着、嚷着。我知道她想说什么,因为那正是我想说的话。
从细叔家出来,我去看望叔伯大哥。侄儿多年前病逝,老俩口带着唯一的小孙子生活。当我沿着湾里循环水泥路走时,正看见他在扫马路。
他拉我去家里坐坐。原先垮得不成样子的旧房已维修一新。“村里把我家列为精准扶贫户,花了几万元钱帮我重新装修房子,还给我安排了公益岗位,清扫湾里的水泥路面,每月八百多块钱,还负责文物保护,每年千把块钱。”大哥满怀感激地说,“能关照的村里都想办法关照了,我带着种点田地,日子过得也算宽松,你就放心好了。”
告别了细叔和大哥两家,我离开范家窑到先台村七组去看望妻弟。他得了胃癌,去年,准备申报低保,但经“大数据”核查,发现他家有十余万元存款,所以没有批下来。这些存款是老两口多年来拼死拼活、没日没夜在田地里劳作换来的。他总说,趁身体健旺拼几个钱,不然老了靠谁呀。哪料到,他刚把田地流转出去,就检查出了胃癌。一场大病把银行的存款也折腾没了。
“好在村里及时给我申报了大病医疗救助和低保,医药费可报销百分之九十左右,我还是参战参核退役,每月也有几百块钱补贴,后期治疗和生活都有了保障,我只管好好配合治疗,不用再担心其它的了。”他大病初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
离开先台村前,我专门去村委会拜访了回乡担任村支书的范中林,对范家窑的路和三家孤寡老人的扶贫成效表示由衷赞赏。他叫会计抱来一大本扶贫台账,介绍道:“我们不仅是修范家窑的路,去年全村共修路16公里,主路加宽,支路延伸到每户门口,都设有路灯、防护栏和绿化带,达到全村亮化、绿化、美化。像你细叔那样的低保户全村有26户89人;你大哥那样的精准扶贫户共有91户153人;你舅弟那样由不算贫困而变贫的贫困户已经出现了2户,我们正在跟踪帮扶和申报救助。”
这次回乡,我耳闻目睹精准扶贫使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各级领导班子在扎扎实实推进精准扶贫,不折不扣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