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南、北大街打造文化十景 再现“京韵大市”风貌

       继2019年北京雍和宫大街改造后,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的整治提升工程日前陆续开工。作为“崇雍大街”的一部分,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的整体设计风格将在雍和宫大街的基础上,推广“街区更新”经验,打造胡同生活体验区和多元特色街区,力争年内完工,再现“京韵、大市”的城市风貌。

分类整治,延续老街风貌

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一线,北起北新桥路口,南至干面胡同西口,全长2.74公里。相比雍和宫大街,其跨度长、历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沿线商业比例达69%,兼具“北古南新”、市井文化、活力商街等特点。但随着城市发展、业态更迭,东四南、北大街出现了风貌杂乱、人车混行等一系列问题。

本次整治主要以提升沿线建筑风貌、全线景观和道路交通环境为主。整体风格保持并延续了大街现状及历史上“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风貌肌理,尊重多元化建筑风格的真实性,同时总体格调上遵循由北至南、由古朴到现代的过渡。

此次改造,除拆除沿线违建、封堵违规开墙打洞外还将对沿街一部分建筑开展清洗外面墙、规范广告牌匾等,并对沿街部分建筑进行风貌改造,重新设计建筑外立面,更换门窗、牌匾等。针对门窗和牌匾样式,设计师为居民和商户提供了48种“菜单式”选择,居民可自定义样式特色。

同时,对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的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如位于交道口街道细管胡同的救世军堂,会将周边电线入地、拆除电线杆、并清洗墙壁。

  文化十景,承载居民记忆

本次改造致力于将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改造成为舒适、活力、文化的街道,营造步行体验良好、街道活动丰富、体现本土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

优化后的街道通行空间还将营造重要景观节点,整体形成“东四记忆、文化十景”的景观空间结构。结合整治提升,计划在张自忠路地铁站C口,根据贝子奕谟府打造一处名为“府邸旧事”的景观节点,充分发掘场地历史文脉,将封闭的围墙改造为透景围墙,把位于围墙内的遗存-咏竹亭展示出来。同时,针对现状地铁出口绿地较为封闭、休闲停留空间不足的问题,采用保留现状大树、增加林荫铺装、丰富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增加了停留空间,并增加空间的之间的互通,使原来南侧建筑墙外的消极空间得以利用。

  个性设计,展现胡同趣事

东四北大街北新桥路段以平房区为主,东西两侧分别是新太仓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张自忠路北历史风貌保护区,段祺瑞执政府等文物保护单位也坐落于此。本路段在设计上主要以传统胡同院落风貌为主,沿街建筑保持了传统民居特色,并根据老照片还原了部分特色建筑。

胡同口是展示沿街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结合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胡同口标识牌设计师根据大街文化特色进行个性设计,介绍胡同的历史趣事,根据胡同口不同尺度制定不同的胡同口标识,并提供多种可供社区居民投票选择的方案。

此外,针对有条件的胡同口,方案充分挖掘胡同的文化内涵。如什锦花园胡同,将胡同得名的“适景园”的老地图通过地面铜雕进行展示。在环境上通过增加座椅、丰富绿植,引入胡同内的街区文化要素,使胡同口转变为交往空间、门户空间和文化标识空间,形成连续精致的小微空间东四记忆。

  绿色交通,优化人行步道

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全段道路断面类型变化多、差异大,步行交通存在局部节点通行宽度不足,行人过街安全隐患较大,自行车交通路径不明确,违章驶入非机动车车道现象多发,停车秩序差;在交通设施方面,空间布置密集,老化破损率高。

根据交通分析,此次改造,积极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的绿色交通理念。坚持采用“以人为本”的优化街道横断面,一方面,在局部路段压缩机动车道数量和宽度;另一方面加宽自行车道宽度,明确自行车通行路径,优化自行车停车设施,明确停放位置,并结合景观提升设置公交港湾。

如在东四北大街的东四十二条至东四十三条路段,道路断面将从目前的双向三车道改为双向二车道,长度约150米,这样就给慢行交通、公交站台、景观、设施等留下了更多空间。

另外,部分路段还采用不同功能的设施带替代阻车功能,同时更换人行步道现有陈旧的铺装,对于步道上的井盖,采用了隐性井盖保证铺装连续性,并对拆除下来的旧石材,经过清理加工将重新利用在设施带及部分节点的铺装中,实现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环保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铺装将街道空间划分为设施带、通行带、过渡带。

针对便道步行宽度小于3m的区域,原本沿街商户的占道台阶将退入室内,公共服务设施将补充无障碍坡道或可拆卸无障碍设施。提升便道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时运用“多杆合一、多箱并集”等技术手段扩容人行空间,保障人行通行空间。

目前,东四北大街北新桥路段已经开工。7月底,东四北大街的东四街道路段、东四南大街的朝阳门街道路段也将陆续进入施工环节,力争年底前让这条历史文化街区再现“京韵大市”。

       来源:光明网   责编:袁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