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阿瓦迪县18个贫困村的41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9497.85元。”
“阿克苏市10个贫困村的30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7087.83元。”
……
近日,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蔡为明研究员收到了一份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的统计报表。浙江省科技援疆“万亩亿元”工程黑木耳种植项目进行了阶段性验收,已让数千户贫困户增收。
作为该项目技术负责人,蔡为明颇感欣慰。“起初我们的目标是,最新一季收成实现每户增收3000元,现在看来很多试点贫困村已远超预期。”蔡为明说。
自2008年率科特派队伍入驻浙江金华武义,协助当地香菇产业提质增效,蔡为明正式开启了食用菌产业帮扶之路,包括助推杭州淳安桑黄安全高效人工栽培、带领黑木耳专家技术员奔赴阿克苏地区提供“全链式”支援帮扶等。他表示,要让更多农民轻松高效地种菇,实现脱贫致富,团队围绕良种培育、产业模式、服务范围等方面持续创新。
科技帮扶,菇农节支增收超亿元
7月9日,蔡为明赶赴金华武义县,参加在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基地召开的全省设施香菇智能化高效栽培技术现场交流考察会。
金华武义县曾是浙江省定的26个欠发达县之一。2015年底,26个欠发达县一次全部“摘帽”。发展香菇产业,是武义县“摘帽”的一大法宝。
“自备木屑、麸皮、石膏等材料,手工拌料将其混合均匀,用简陋的机器设备装袋,加班加点烧柴火完成灭菌……早期农民用土法制作菌棒,既辛苦又低效,成品率还没保障。2008年我们食用菌团队科技特派员入驻武义,首先是要让农民从繁重的、低效、质量没保障的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蔡为明说。
要带着农民干,先得做给农民看——蔡为明率团队联合当地创办了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1条年产600万菌棒的自动化生产线,每个料棒制作仅耗时2秒,送到超过100摄氏度的灭菌灶内统一灭菌,然后送进无菌接种室完成接种。
“这么一来,把制成的菌棒直接交给菇农管理,他们就省事多了。我们在武义第一批试做了200万棒,这样做的料棒效率高、质量好,当天就被菇农们预订一空。”蔡为明笑称。
多次考察后,蔡为明注意到,由于土法制菌棒低效,导致很多上了年纪的菇农干不动、年轻人不愿干,要让当地食用菌产业保持活力,良法与良种缺一不可。
“针对每年5到6月和9到10月的香菇淡季,我们育成了优质香菇品种‘浙香6号’,并研发出配套设施化高效栽培技术,所产的香菇质优价高,售价比常规的高2—3倍。双管齐下后,吸引当地不少青壮年回乡种菇。”蔡为明说。
目前,通过蔡为明团队的技术支持,武义县已建成20多条专业化料棒生产线,年产料棒3800多万棒,技术惠及全县90%以上的菇农,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达到了23户,食用菌从当地的脱贫产业变成了富民产业,相关技术推广应用已累计节支增收超亿元。
变废为宝,阿克苏地区再添木耳香
2017年春节后不久,一个从新疆阿克苏地区打来的电话,让蔡为明与阿克苏结下了不解之缘。
“蔡老师,我刚到阿克苏参与援疆工作,在调研时发现当地苹果树、梨树、核桃树修剪下来的枝条,村前屋后堆了很多,挺浪费,是否能用来种食用菌?”从浙江省科技厅选派的第九批浙江省援疆干部叶祥发向蔡为明求助。
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脚下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享有“塞外江南、白水之城”之称,当地出产的冰糖心苹果、薄皮核桃、红枣等很受欢迎。
早在2009年,蔡为明被选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时,曾调研过新疆,面对援疆干部的意见征询,他立即向对方确认当地气候环境,得知水量足够、基质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黑木耳后,双方一拍即合。
2017年3月中下旬,装有几十斤苹果、核桃、梨和红枣4种果树枝条的大包裹被送到了蔡为明办公室。“我们立即着手分析4种果树枝条的营养成分,将它们粉碎按配方制成菌棒,到4月份看到发菌情况不错。5月份我们就去阿克苏地区调研,在那边完成了调研报告,经过测算,可实现当地亩产万元。经过几番论证研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和阿克苏地委确定推进实施‘万亩亿元’黑木耳种植项目。”
2017年,浙江省科技援疆“万亩亿元”工程黑木耳种植项目试种6万棒,2018年试种56万棒,2019年全阿克苏地区一下子推广到了1000万棒,带动贫困户5190多户。
如今,阿克苏地区基于“万亩亿元”工程,已构建起了“研发中心+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体系和机制,形成了以贫困户为生产主体、合作社为纽带、国有龙头企业为菌棒生产和销售依托的产业发展链条。黑木耳种植已成为当地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去年在阿克苏推广种植的黑木耳,是预计户均种植2000个菌棒,按批次分配给各县市贫困村的黑木耳基地,部分县市基地的菌棒下地排场时已接近冬天,需要跨年出耳,统计时还没出耳,因此报表上的数字,各县基地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基本都达到了我们的收益预期。”蔡为明解释道。
集约化管理,创建“双百共富”模式
“现如今,浙江范围内的贫困县已经完全摘帽,但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并不过时。”蔡为明认为,食用菌产业扶贫事业,随着时代发展,还要持续升级。
今年的超长梅雨天气,让蔡为明联想到了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对菇农造成的损害。“就武义县新宅镇,当地菇农的菇棚沿溪而建,没有集中的菌棒生产场地,台风过境、溪水漫涨,很多菇农的菌棒被冲走,造成损失数十万。”
为此,蔡为明率团队成功研发了香菇菌棒工厂化集中生产、周年化栽培的高效技术模式。
“通过突破品种技术,建立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可控的香菇工厂化生产基地,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技术服务,菇农可直接管理出菇,从而建立由企业负责菌棒生产、农户负责出菇管理的‘1+N’生产经营方式,创建亩产百吨香菇、百万元产值的‘双百共富’模式。”蔡为明说。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的贫困县中,有七成以上发展了规模不等的食用菌产业。这一产业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非常适合农牧民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现在不少地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得很快,政府支持的力度也大,可以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蔡为明表示,目前这一平台吸纳了四户菇农,去年户均增收20万元以上,准备今明年再建60个大棚,大致可再吸收30户菇农,未来将着力打造更多现代化种菇大户。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