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建设之初曾被预估只有300位用户,如今,远超2万位用户的数据使其成为我国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
■早在2015年上海就试点“科技创新券”,使用共享仪器的部分费用由政府“买单”,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
两个月前,清华大学团队通过上海光源,分离得到新冠病毒高活性中和抗体。上海光源今年1月起开设绿色通道,全力支持有关新冠病毒的科研攻关。
两年前,上海君实生物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获批上市。当君实还是一家初创企业,买不起四五百万元的大型科学仪器时,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共享仪器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自2007年颁布实施国内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促进大型仪器共享的地方性法规以来,上海大型仪器共享工作已走过13个年头。这盘执先手的“棋”现在下得怎样了?当政策推动仍是主要抓手时,该如何未雨绸缪引入市场机制?
为企业降低近四成研发成本
过去,很多中小企业不知道科学仪器在哪里。现在,这些仪器信息被收入数据库,消除了信息不通的壁垒,共享利用率也提高了。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入网的共享仪器数量达到14355台/套,2019年新增1439台/套。去年,平均开机时长为2277.56小时,比2018年提升2.87%。在2019年中央级单位重大科研设施开放共享考核中,上海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最高。
数字的背后,是释放共享潜能、提高使用效率的不懈努力。
为鼓励更多中小企业创新,早在2015年上海就试点“科技创新券”,2019年1月推出《上海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有了“科技创新券”,使用共享仪器的部分费用由政府“买单”,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截至2019年12月,本市共向2400家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发放总额达7.18亿元的“科技创新券”,共有692家中小企业购买了1851次服务,为企业降低近40%的研发成本。
上海光源在建设之初曾被预估只有300位用户,如今远超2万位用户的数据使其成为我国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目前,在沪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在建设施9个。“它们既是上海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未来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撑,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将发挥更为深远的影响力。”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燕介绍。
把科学仪器闲置时间卖出去
科学仪器共享这盘“棋”,上海执了“先手”,后程还能继续发力保持优势吗?
“目前的共享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和补助激励,尚缺乏市场机制的参与。”赵燕说。尽管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公共仪器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仍有一些仪器分散在个别课题组或教授手中,单位对其缺乏约束,青年科技人员想用还用不上,仪器利用率不高甚至处于半闲置状态。如何盘活?赵燕建议,有的机构如果不擅长与市场打交道,可与深谙市场运作规律的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合作运营,具体的利益分配比例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或者在不损害国有资产情况下,搭建一个网络服务平台,把科学仪器的闲置时间卖出去。
“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可探索开放共享的市场化运营。”科技部平台中心业务二处处长王晋介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要求,可推广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授权专业服务机构对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也加快了仪器设施的运行。”同济大学国家汽车整车风洞中心执行负责人陈力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总体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内第一座汽车整车风洞,它充分发挥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辐射作用,支撑起我国汽车研发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的自主研发。该风洞中心总共投入5.2亿元建设,2004年建设之初要筹集到这么多资金并不容易。“通过向6家用户收取试验预付费用,我们融资9000万元,也获得了首批稳定用户。”陈力介绍,如果全部依靠政府投入来建设,周期会比较长,而通过引入一部分社会资本,提高了建设和运行效率。
使用物联网增加信息透明度
登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官网,近一年服务次数最多的仪器、获得点赞最多的仪器等信息一目了然。作为一个信息平台,除了为供需双方提供对接桥梁,还能发挥更大作用吗?
“我们一直在思考大型仪器对于产业链的创新融合能起到什么作用。”赵燕说,比如对于像同济大学国家汽车整车风洞中心、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等共享平台来说,目前都不缺用户,但如果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他们不断带来新用户,也会促进它们的升级与扩展。相比被动地等仪器入网,这需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更加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按地区产业集群分布状况和产业需求制定科技资源共享策略,体现科技资源共享主导性。
一台共享仪器的利用率到底如何?当下是可以正常使用还是处于维修保养的状态?这些信息还不是很透明。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涛建议使用物联网来监控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及利用率,增加信息透明度。
科技创新券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可谓“雪中送炭”,使用流程是否还能进一步优化?姜涛介绍,以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为例,平均每个月服务150家小微企业,每家企业的检测费约1万元(其中一半用科技创新券支付),他们需要把所有的检测合同、检测图谱以及单位资质材料上传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才能兑现创新券。“这个过程相当繁琐而且到账周期较长,希望能进一步简化。”
“长三角城市群共有41个城市,其中30个城市有科技创新券,我们希望实现科技资源的互联互通互用,把一部分仪器资源纳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赵燕说。截至2019年,浙江嘉兴和江苏南通两地共有505家企业使用了上海1917台套仪器,合同金额达到3229万余元。“希望能进一步扩大这个‘朋友圈’。”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