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产业“挑大梁”脱贫有“良方” ——东沟镇脱贫路径观察

初秋时节,车行东沟,满目生机:一片片碧玉色的禾苗,随清风摇曳,万亩水稻长势喜人;郁郁葱葱的果园里,火龙果、西瓜正当时,洋溢着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现代设施的大棚里,鲜灵的蔬菜青翠欲滴……

做强产业,是脱贫根本。如今的东沟镇,已经从过去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向经济高效产业迈进。

在脱贫攻坚中,该镇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抓手,通过准确把脉镇情,主动对接市场,量身打造脱贫产业,把蔬菜和精品水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深化土地改革、转变土地生产方式,撬动社会资源,引入市场资本,唤醒各产业生产要素,带领群众走上了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的路子,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使产业发展真正成为贫困群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良方一

盘活闲置土地“活血”破瓶颈

茅圻村张家湾“荷花仙子”引来游客如织。

刘河村蔬菜基地,村民在播大蒜种。

碧水环绕,青砖白墙,绿丛红花。如今,很多到梁子湖的游客,必定要到东沟镇茅圻村“打卡”,欣赏山水相依、花海起伏的美景。

谁能想到,这个三面环湖,有5000多米湖岸线的村落,曾经也是贫穷、脏乱。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穷则思变,破“壳”刻不容缓。近年来,茅圻村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从打造美丽乡村开始,破壳之路越走越明亮。

如何用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茅圻村给出了答案。

乡村因旅游业介入,摇身为“摇钱树”;旅游因乡村参入,升级为“有情趣”。茅圻把乡村旅游作为最大的“绿色产业”,坚持走全域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把乡村旅游融入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发展农林观光、农事体验、赏花采摘、生态休闲游等。

2019年5月,该村流转60亩土地,建设红薯基地。今年4月,又流转了100亩土地,打造圻兴生态园,以林果和有机蔬菜为主,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扶贫的良性互动。

“利用好每一片土地,让茅圻村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市农商行驻村“第一书记”肖卫兵介绍,去年村里将闲置的两栋房屋进行了民宿改造,目前都已对外营业,仅半年就有2万余元的收入。当下,村里也在着手将刘松柏湾闲置的房屋进行民宿和农家乐的改造。

美丽经济在激活,美丽效应在释放。贫困户收入持续增加,全村人口已全部脱贫。下一步,村里将鼓励村民把特色民居建成农家乐和农家旅馆,挖掘牌子锣、刺绣等地方特色文化。“把点上的‘盆景’变成面上的‘风景’,再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让乡亲们不仅脱贫还要致富。”站在梁子湖畔,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权满怀信心。

近年来,东沟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各村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圻兴林果基地、大桥绿苑农业基地、龙塘林果蔬菜基地……目前,全镇已基本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作为东沟镇省级贫困村之一的刘河村,短短几年时间,整村脱贫出列,并达到了21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2017年,刘河村因地制宜,流转了103亩闲置土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60岁的老党员涂作礼,儿子患有智力残疾,妻子患有尿毒症,家中生活举步维艰。因为涂作礼会基本的水电维修,刘河村蔬菜基地就聘用他为技术工,一个月1500元工资。此外,涂作礼还流转了村里闲置的50亩荒田种植水稻,又花8000元买回一辆机耕船,利用空余时间为周边农户耕田。“所有的算在一起,我一年也能净挣3万元。”涂作礼憨憨笑了起来。

与涂作礼一样在基地务工的还有10余人,钟正喜、钟补喜、钟双喜三兄弟父母去世,并患有智力残疾,三兄弟在基地打零工,每年有1万余元的收入。

从“空壳村”到现在的20余万元的收入,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村庄旧貌也换了新颜。

“我们现在又流转了60亩荒地,准备种植果树。”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典祥说,只有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让乡村“活血”,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良方二

“城归”回乡兴企“输血”助长效

金海兵在查看金丝皇菊长势情况。

刘会雄与工人一起在火龙果大棚修剪枝条。

在脱贫攻坚路上,如何让产业扶贫行稳致远?东沟镇涌现出了很多返乡入乡的创业者,也被大家俗称为“城归”,他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8月11日,走进位于伯岩村的庆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大棚内一排排整齐支架上攀爬着的火龙果,一个个红彤彤的果实犹如一个个小灯笼挂在藤蔓,招人喜爱。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的火龙果,如今也在梁子这片热土上接了果。

合作社负责人刘会雄,一个普普通通的返乡创业农民,曾在外做建筑生意,6年前返乡创业。经过考察,刘会雄发现火龙果在家乡也可以种,而且考虑到火龙果果期比较长,适合搞采摘,于是决定发展火龙果采摘产业。

为了幼苗茁壮成长,刘会雄一年365天吃住在大棚,时刻观察火龙果的生长情况,为了种植好这片火龙果,“门外汉”的刘会雄吃了不少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也成为鄂州为数不多的红心火龙果种植户,每年慕名而来采摘火龙果的游客络绎不绝。

“可以从七月份开始采摘,直到十二月底都有果子成熟,而且火龙果的产量、效益还不错。”说起这丰收的火龙果,刘会雄满是欣慰。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不忘回馈乡亲,基地务工人员全部都是周边村民,基地固定用工20人,到了采摘旺季,务工村民可达到100人,根据岗位不同,人均月工资1000至2000元不等。因为时间灵活,还能照顾家庭,在家门口就有钱挣,村民们的积极性很高。

刘会雄有一个“旅游梦”,也一直在为此奋斗。目前基地种植有桑葚、杨梅、草莓、无花果、葡萄等近10个品种的水果,等时机成熟,刘会雄准备将基地打造成一个四季有果摘,有景赏的农旅采摘园,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在外挣一万不如回乡挣一块。”这是来自裕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海兵的肺腑之言,充分体现了家乡人回乡创业的热情以及对故土和乡亲的深厚感情。

8月12日,记者见到金海兵时,他正忙着为中药材基地装烘干机和冻库。“有舍才有得,必须考虑到长远发展。”2018年,金海兵在龙塘村流转了抛荒地38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种苗基地。

村民张绍圳两口子都年过六旬,干不了粗重活,二老一合计,就把3.6亩旱地租给了金海兵,自己便在基地打零工。去年,两口子仅工资就拿了4万余元。

村民张友钊家的土地因距离药材基地较远,没有进入流转之列,金海兵想了个办法,“我们给种苗、技术,包收购,村民自己来种。”就这样张友钊以另外一种方式将自己与这个基地捆绑起来,目前,像张友钊这样与药材基地签订订单种植协议的村民已有6户。

“造福家乡,带动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金海兵说,必须让合作社尽快壮大起来,更好地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良方三

脱贫不等不靠“造血”甩穷帽

余文兴在操作碾米机。

黄镇运与小儿子黄安桥在给兔子喂食。

8月11日,东沟镇余湾村9组,余文兴与爱人张解枝吃过午饭便乐呵呵打扫起“新房”的卫生。

“要不是政府的政策好,村里一直关照,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还能将房子翻新翻新。”余文兴言语朴实,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政府的感激之情。余文兴是2018年精准识别贫困户,上有两位80多岁老人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孩子读书。2018年,作为家庭支柱的余文兴被查出胃出血,这让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

在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帮扶下,余文兴用5万元的扶贫贷款资金买了一台碾米机,并将外出务工的村民家里抛荒的土地都流转过来种稻谷,“自己种、自己碾、自己卖,像不像干大买卖的产业链……”余文兴开起了玩笑。去年,靠着这个“产业链”余文兴一家收入近3万元。

在东沟镇,像余文兴这样靠自己双手致富脱贫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从以往的“家徒四壁”到如今的“衣食无忧”,这离不开一系列帮扶措施,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大桥村黄家湾77岁的脱贫户黄镇运一直坚信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贫困户,黄镇运从来没有“等、靠、要”思想,从养几十只兔子打发时间,到借钱养几百只兔子给儿子治病,再到用扶贫贷款养两千只兔子脱贫致富,77岁的他积极谋求致富道路,用勤劳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黄镇运一家七口人,由于小儿子黄安桥骨髓炎病情加重,全家5口人生活重担落在了黄安桥妻子易咏梅身上。2017年,在一家人入列贫困户后,黄镇运下定决心,要让家人摆脱贫困。

黄镇运琢磨来,琢磨去,最终将目光定在了屋后兔笼里的200只兔子上。天生性格乐观的他,闲暇之余喜欢养兔子,积累了不少养兔的经验。这几年,为了给儿子治病,他操了不少心,还四处借钱养兔子。但是,由于缺乏周转资金,养殖成效并不大。

2017年,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黄镇运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600只。2018年,黄镇运顺利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建了兔舍,增加养殖了2000只兔子。

养兔是件辛苦事,黄镇运却坚持了下来。由于他养的兔子又肥又大,武汉、黄冈等周边城市的老板很快就慕名而来订购兔子。2019年,兔子收入5万余元。

更加令人开心的是,黄镇运养兔之余种植的近百株杨梅树今年第一年试卖了一千多元,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都说口感好,品质好。

“我有信心,明年杨梅的产量至少能增产2倍……”话语间,记者看到了黄镇运那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双眸。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