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书写55载创新发展史

“四部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建部55年来,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四部发展的全过程。”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主任钟世勇说。

1965年8月25日,七机部四院第四设计部正式成立。“内蒙古的风沙很厉害,大风里裹着沙粒,眼睛也睁不开,满嘴是沙子。到冬天特别冷,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宿舍和办公在一起,炉子一烧,白白的图纸上满是灰尘。画图时还要提前打扫卫生。”四部老专家回忆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四部干部职工接受了高起点、高难度的型号研制任务,一笔一笔画出了一张5米多长的立体结构图,提出了总体方案”。

“四部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采用独有的研制方法,就连试验方法也是独创的。立足工业基础、寻求突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钟世勇说。

水下发射是当时研制的一大难点。科研人员在分析了试验过程和考量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先是提出建缩比水池和全尺寸水池,后期考虑到水池施工的工作量、进度、经费、技术等方面的种种难题,及时调整思路,最终设计出陆台、陆筒、潜艇水下发射“台、筒、艇”三步走的试验方案,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缩短了研制周期,能节约上亿元研制经费。

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始终是四部发展的核心思路。20世纪90年代,四部处于调整改革期,型号任务发展受限,最困难的时候连职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这时,老一辈四部人毅然提出:坚持研发关键技术。

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恰恰是那时取得的成形创新设想、关键技术突破,后来发展成为了重要装备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文化为核心,四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固体动力技术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四部继续将创新作为发展核心,战略地位不断巩固。面向“十四五”,将围绕“一主、两翼、五方向、六系列、多维度、体系化”发展战略建成改革创新型、质量效益型、体系效能型、智能敏捷型的“新四型总体部”。

“55年来,四部隶属关系多次变迁,主业一直没有变,四部从不被动等待上级下任务研制型号,而是积极进取、自主创新,主动去想国家需要什么。”钟世勇说。

自强与进取,体现在创新。“十三五”以来,四部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激励措施、团队攻关等方面构建创新机制。在组织机构方面,四部不局限于研究室,而是组建小组、团队参与创新,倡导人人创新。在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三级众创”并设置五类奖项激励创新;举办小主题项目竞赛、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营造创新常态化的环境氛围。

“四部的自强,是历史造就的自强。”计划处副处长李晓飞表示,自强文化引领着四部员工大力自主创新,形成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良性科研生产格局。

四部逐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协同研发体系。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主任杨磊介绍,以材料中心为例,“小核心、大协作”体系在跨域协同、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上大显身手:与国防科技大学协同创新攻关新工艺,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先进部件生产线;与多所高校协同创新研发新型材料,更好地发挥新材料对型号发展的牵引作用。

回顾历史,四部能够一次次抓住历史机遇,释放创新力量,离不开务实的文化特征。务实体现在四部聚焦主责主业,精耕细作;也体现在脚踏实地、未雨绸缪发展专业技术,谋划未来发展。“十三五”初期,四部曾计划建造新办公楼,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然而,面向未来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更先进的测试试验室等都是一笔笔不小的开销。盖大楼还是搞科研?经过综合考量,四部决定:选技术,不选面子。

“正是当时一心一意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举措,培育了一批颇具前瞻性、突破性的创新种子。之后的5年间,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力推动四部进一步提升抓总能力,为更好满足新时期的新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练文说。

与“不盖大楼、不选面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部构建了“三地四区”的科研生产新布局。“三地四区”涵盖北京永定路核心研发区、门头沟试验验证区/试制加工区、河北涞水产业园区,并于2016年建成高性能计算中心。

四部党委书记张邵军介绍,“十三五”以来,四部试验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每年约投入1亿元。“例如气动热专业数据复杂,计算能力不够就算不出方案,只能通过风洞试验得出结果。运用高性能计算,可大幅节约成本和缩短周期。”张邵军举例。

同时,四部持续发展三维仿真,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质量。“十二五”时期,四部已具备三维设计能力,却不具备仿真装配能力,“每修改一次方案就要多耗费三个月”。如今,只要将图纸发给试验室,三维模装试验验证就能消除90%以上的问题。

四部主任助理、项目处处长宋晓峰介绍,随着核心能力大幅提升,四部的科研模式已呈现多任务、多型号、多系列发展,四部通过信息化建设正在向“智慧总体”转型,构建了从研发到管理的全数字化流程,为型号研制提供坚实保障。

四部党委副书记蒋海燕介绍,在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多支党员突击队面对急难险重新任务,克服重重挑战,完成型号试验;平日里,基层党支部结合难点痛点问题,每周开展“脑洞1小时”“质量主题研讨”等活动,将党建活动融入中心工作。

同时,四部领导班子将员工关怀放在重要位置。四部职工工作强度很大,平均每名设计师都承担着两个在研型号,以及其他预研型号的相关任务,约70%的职工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要当职工的‘娘家人’,让大家感觉四部既是拼搏发展的舞台,也是温暖的家。”蒋海燕说。四部为职工修建了专业健身房,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让职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疫情期间,四部为大家采购防疫物资、生活物资,增强了职工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四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着力点。一方面,四部通过举办设计大赛、完善激励措施、社会引进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培训、岗位锻炼等帮助员工成长。

张邵军介绍,四部设置了设计师、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三类人才成长通道。设计师有机会成长为室级、四部级、院级、集团公司级学术带头人;管理人才可担任青年助理,逐步参与决策,加入后备干部梯队;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班组级、四部级、集团公司级;在型号队伍中注重培养未来“两总”、院士等领军人才。

“正是一批又一批员工逐步成长、一代又一代人迈上新台阶,四部才得以不断发展,一次次迎来质变。”钟世勇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