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澜湖社区,70岁退休老干部马志远早早起床,跟邻居们一起,把社区活动中心打扫得一尘不染。
同一个早晨,在通用小区,一群“红马甲”将雨后散落于地面的枯叶清扫一空。
两个普通的场景,为鄂州创建靠民作下最生动的注脚。
涓涓细流可汇成无垠大海,粒粒沙土能垒出九层之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项围绕“人”开展的浩大工程,“为民”是宗旨,“靠民”则是路径。近年来,鄂州将“创文”的鼓点敲进全体市民的心中,化为“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行动自觉,并借由每一个个体微小的力量,汇聚出一座城市与文明相约的磅礴力量。
创文一线党旗红
“天气好啊,洗洗晒晒心情好……”古楼街道桂花园社区居民王婆婆乘着天气晴好,将家里的被褥拿到楼下晾晒。
新建的晾晒区处在几幢居民楼的中间位置,每天的日照时间长,用来做晾晒区再合适不过。社区居民反映,该处公共空地原本规划是修建停车场的,后来社区党员干部上门征求居民代表意见时,发现解决晾晒难问题的呼声很高,这才有了现在的晾晒区。
“一开始说要改造时,大家伙都没怎么搭理,想着肯定是‘走过场’,难不成能建成个‘花’?没想到最后听了咱老百姓的意见,真建成‘花’ 了。”自从这件事后,王婆婆对创文有了全新的认识,愿意向社区干部提意见、说想法,也愿意戴起“小红帽”,在社区义务巡逻,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居住环境。
仔细倾听群众呼声,认真对待群众思盼,就能点燃每个人参与创文的热情。
“您了解创文吗?您对我市的创文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在鄂州,无论哪一户居民,都面对过这样的问题。提问者身穿一件“红马甲”,时常在傍晚时分走街串巷、敲门入户,鲜红的身影隐没在万家灯火中。
“红马甲”,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党员志愿者。近年来,鄂州将党员志愿服务列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发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深入群众倾听、收集并处理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
“可以说鄂州创文的过程,就是一次‘群众出题、干部答卷’的考试过程,广大群众全程参与其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刘荣介绍,目前全市146家市级文明单位结对主城区33个社区,近万名党员干部每周至少下沉社区1次,来自群众的意见源源不断汇聚而来。
“40工程”、“铁拳行动”、“惠民百件实事” ……细数鄂州目前正在推进或已经完成的每一项城建工程,无一不是发端于群众的意见,发端于党员干部一次又一次的下沉工作中。
“一个晾衣竿、一张公园小坐椅,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凤凰街道江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许红艳谈及党员志愿服务时说,群众提出的小小问题,下沉干部听进去了,想方设法办成了,得到了群众的认同,进而才有更深厚的“城市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
街巷闪现志愿红
红帽子、红袖章、红马甲、小铲子……每天早上7时,莲花池小区22栋3单元的赵育红便穿着她“标配”的行头,提着工具出门“营业”了。
2014年,赵育红成为小区第一批楼栋长,清理小区环境卫生。6年的义务付出,赵育红没有言弃。她说:“看着家园在一天天变美,感受到邻居们从不理解到配合再到参与,这些变化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今年,76岁的祝光贤老人当交通疏导志愿者11个年头了。时间倒回到2009年的一天,祝光贤送孙子上学,看见一辆汽车擦伤了一名学生的腿,学生疼得直哭。从那时候起,祝光贤老人便与交通疏导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在南塔小学护学站岗,逐渐扩大到每个学校的交通路口,祝光贤老人站岗的范围越来越广,受惠的学生越来越多。
无论是赵育红,还是祝光贤,他们的志愿服务经历或许出自偶然,但更多的可能来自文明意识的驱动。
“做了根本就停不下来。”祝老说,“志愿服务让我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11年来,“光贤护学队”累计护学1万小时。
平凡的善举总是能够感染很多人。赵育红6年的坚持,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楼道的环境卫生问题,更大的意义是在她的影响和感染下,更多的居民愿意参与美化家园的行动中来。居民刘华秀是赵育红的“金牌搭档”,她告诉记者:“只要是赵育红通知要打扫卫生,大家都积极响应。”
吾道不孤,同行者众。祝光贤11年的交通疏导志愿也吸引了众多同行者。学生家长黄女士在得知祝光贤的事迹后,于2015年加入护学志愿队伍中来。她说:“看到祝老年复一年的坚持,让我不自觉想加入进来,为学生安全尽一点绵薄之力。”截至目前,“光贤护学队”人数累计达到1000人,学生队伍、家长队伍、退休老人队伍……越来越多志愿队伍在维护着孩子们的“校门口安全”。
“为他人服务奉献,看到受助者的笑脸,我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金牌志愿者邵玲说。从她的话中,我们看到了所有志愿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在鄂州,有16万志愿者,他们以一己之力,铸就了一座座爱心丰碑。城区如此,乡镇亦然。
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劳动保障员余巧,从为村民解决一件难事到现在成百上千件事,余巧成立的志愿服务工作室也从茅圻村走向全镇,成为“巧巧工作室”,覆盖每个村湾。
太和婆婆“文明志愿情,奉献我先行”、华容大姐“文艺轻骑兵”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成为鄂州一张张闪亮品牌。
从城市到乡村,上至老人,下至稚子。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提供便民服务,文明正慢慢融入鄂州的发展脉络中,融入每个鄂州人的精神血脉中。
市民迸发心头红
“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主动服务群众是我应当做的,但是真没想到,我却被市民先暖到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肖先生谈及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次经历,至今还心存感动。
今年7月份,他被安排在观澜路口执勤,劝阻不文明交通行为。当日天气炎热,看到肖先生大汗淋漓地忙前忙后,一位热心市民给他送来了一瓶水。
“这个微小的举动,让我感受到普通市民对志愿者的认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你说,这样的一座城市怎能不充满爱的魅力?”肖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文明城市创建要依靠人民群众。
在鄂州街头,有这样一支身穿“绿马甲”的人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风雨无阻,“盘”出创建“红黑榜”,明察暗访敢“亮剑”,百姓亲切地称这支市民巡访团为“啄木鸟”。
“作为城市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基层巡访队员赵烈凡表示,加入巡访团后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家人朋友维护好城市里的生活秩序,把文明创建成果保护好。
“挑刺”换来“硕果”。我市巡访团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开展文明巡访活动2300余次,现场发现并整改问题3100余个,听取群众意见44500余条。他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积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群,形成追求文明、创建文明的良好风气。
在梧桐湖新区梧桐湖社区,有一位社区居民的老熟人李如祥,大家称呼他“老李”,这家三轮车不见了,那家马桶堵了,都给他打电话。
一次,住户王先生的岳母因重病晕倒,由于家人都外出了,王先生慌了神,一个人没办法将老人背下去,就赶忙给老李打电话。李如祥吃力地背起老人,走出房门,快到楼下时,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快,快去帮忙。”附近的居民瞬间都涌了过来,帮着将老人送医。
事情不大,但老李却被感动了。他发现,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在别人需要时,能施以援手,这就是文明吧。”
莎士比亚曾说:“每一滴海水都是天上的琼浆。”从城到人,从人到城,当文明成为一座城市的梦想和追求时,110万鄂州人民蕴藏的巨大热情便点燃了文明建设的燎原之火。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