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歌播撒下力量的种子

近日,在网上偶读一段文字留言,其中一句令人深思,“那些曾经‘厌恶’的歌汇成了让我更坚强的力量。”

看得出,“吐槽”者是位年轻人,其留言大意是:对于红歌,自己在童年时都耳熟能详,甚至感觉这些上世纪的歌已经过时了。后来,自己出省上大学,有一天坐在公交车上,听到窗外飘来“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的歌声,竟差点哭出声。原因是,想起了奶奶搬着小板凳一句一句教自己的场景。

留言到此,“吐槽”者总结:“有些歌嘴上说着‘厌恶’,到头来让自己回忆起亲情,那些‘厌恶’的歌后来成了让我更坚强的力量。歌是什么并不重要,它只是载体,爱才是根本。”

之所以会对这段“吐槽”感触很深,是因为近段时间看有关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字、影视资料较多,与这位“吐槽”者有相同的感受。

星夜赶场,爬窗台、攀大树看露天电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懵懂少年多有此经历,且非战争故事片不看。由此,李向阳、小八路、王成等英雄形象深深扎根在心里,“风烟滚滚唱英雄”“一条大河波浪宽”“小小竹排江中流”等优美激越的旋律播下音乐的种子。

种子播下时,润物无声。多年以后,才会感觉它的力量支撑。在纷繁的社会,这颗种子渐渐生长成内心的定力。当然,种子的培育也需要“营养”,其营养源便是上述这位年轻“吐槽”者所说的“爱才是根本”。

再看当下,发达的互联网连通了山涧沟壑,数不清类型、无数颗“种子”通过指尖埋进人们的心里,谁良谁莠?如内心少了一把尺子,恐怕只能跟着感觉走。

于是,泛娱乐化的所谓“新声代”成为网红,是当下现实。这也就催生了一个话题,“红歌”与“网红歌”,你爱唱哪个?

其实,一首好歌的生命力,应不在乎是否有“红”字这个标签,而在于其生命力之源。说得高大上点,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讲得通俗点,要好听、听得明白,如噫语般的自言自语,哪怕人气再高,最终也只会昙花一现。没有爱作基础,所谓的“网红”也会显得苍白。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想获取一曲清新好歌,一方面需要创作者捕获能打动人心的天籁音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装一定的滤音设备,滤除谐波。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首好歌,不仅不会从众、媚俗,还会埋下有力量的种子。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