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有个盲人会养鸡

太和镇狮子口村绣球山脚下,67岁的盲人邓锡必正在寒风中忙活着,他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摸索着一根长长的椽条,小心地刮掉上面多余的树皮。“这些木材都是刚买来建鸡舍用的。”邓锡必乐呵呵地说。

旁边不远处就是邓锡必建的养鸡场,两栋鸡舍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几位村民正忙着上椽条,准备盖上石棉瓦。

邓锡必3岁时双目失明,刚懂事时,也曾因为身体的缺陷而难过,但想到日后的生存,他选择了面对现实:“人总要面对现实,不能只想着依赖父母、依赖政府。”

邓锡必家是篾匠世家,一门手艺,传承五代。16岁时,邓锡必向父亲提出学习编篾制工艺品的想法,立即招来所有家人的反对,“篾匠是一个细活,你眼睛看不见,能做好吗?”不服输的邓锡必心中憋着一股劲儿,花了3年时间没日没夜地练,烧掉的废品都有好几百只,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斗笠编制技术,成了闻名一方的篾匠。农闲时,将编制好的篾制品自己挑出去卖,一年也能卖2000多元。

老伴徐立珍患小儿麻痹症,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只能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为养家,邓锡必养过猪、卖过菜,还自己上山砍柴卖,靠着自己的辛苦劳作养活自己和家人,供儿子上大学。

6年前,邓锡必开始学着养土鸡,每天早上,按时把鸡放出笼子,散养在田间地头,喂食的是自家种的稻谷、玉米等,慢慢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养鸡技术,鸡子从最初的3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只。邓锡必养的鸡品质好,远近闻名,每年都供不应求。

如今,村里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很少人在家种田,篾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少,邓锡必的收入也少了。怎么办呢?他思前想后。“你养鸡养得那么好,不如就办个养鸡场,多养些卖钱。”村里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想法有了,可是钱从哪里来?这可把老邓给难住了。

得知情况后,狮子口村村干部和市水务集团扶贫工作组主动找到老邓,帮助他做好规划安排,制定《林地养鸡项目实施方案》,成立狮子口村残疾人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支持。整个项目总投资26万元,其中,区级扶贫项目资金15万元,市水务集团扶贫资金5万元,其它自筹6万元。项目建成之后,年饲养1万只土鸡,除去成本,预计可获得收益30万元。

狮子口村党支部书记邓锡兵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在三年之内,帮助他在养鸡场建立养土鸡、鹅等多种家禽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成为立体的生态的多样化的综合养殖企业。

今年10月,养鸡场建设正式启动。村里将绣球山50亩林地和山下的20亩农田流转下来,帮助邓锡必建养鸡场。同时,邓锡必还承包了30亩农田,准备种稻谷用来喂鸡。“鸡就在山上散养,用自己种的粮食来喂鸡,不但节省饲料,而且这样养的鸡无公害,营养价值更高,肉味更鲜美。”邓锡必笑咪咪地说。

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同时,邓锡必还希望能够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这个养鸡场能办成,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了村里的干部和市水务集团扶贫工作组的支持。自己富了不算富,我希望身边的人腰包都能鼓起来。建成之后,聘请贫困户到养鸡场来打工,或者让他们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

养鸡场即将建成,想着脱贫致富有了希望,邓锡必笑在脸上,美在心里。(记者熊孝平  周慧中 见习记者吴军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