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来顺,梁子湖区太和镇柯畈村陈克明湾村民。一场意外让陈来顺瘫痪在床,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克服重重困难,靠着拐杖学会了走路,并练就了务农“绝技”。
喂食、清理粪便、捡拾鸡鸭蛋……昨日,在太和镇上洪村的来顺家庭农场内,拄着拐杖的陈来顺忙前忙后,脸上的汗水早已被寒风吹干。
来顺家庭农场
陈来顺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林中撒欢跑的鸡鸭鹅,一边又愁容起来,“东西好,可销路难打开。”
农场养的土鸡
拍了拍身上的灰,就在林中,看着他这些年打拼下来的“江山”,陈来顺开始讲述了他的故事。
瘫痪三年后,他重新站起来
31年前,27岁的陈来顺外出务工时,遭遇意外,导致多处骨折,全身瘫痪,身上被植入4根钢钉,大小便失禁。
当时,陈来顺的女儿三岁,儿子才一岁。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瘫痪在床,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
“必须站起来,用双手给家人创造幸福。”他请求家人每天将他放在自行车上,让他学习骑车,锻炼腿部肌肉。
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扶着车子站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过去了,陈来顺奇迹般地“学”会了走路,重新站起来了。
因为身体受过重创,无法从事重体力活,陈来顺和他的妻子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南下深圳、广州务工,两个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
2004年,因牵挂孩子的成长,他们又毅然回到老家,准备创业。一个残疾人能做什么呢?陈来顺与妻子商量着,种蘑菇、做绿化、做皮蛋,什么能干就干什么。
抓住机遇,困难户变“农场主”
勤爬苦做,陈来顺的日子渐渐过好了,也有了点小积蓄。2010年,陈来顺看中了太和镇上洪村的一片山林。
“开办家庭农场,重点发展种养殖业。”当时,上洪村的那片山林无人管理,上洪村“两委”被陈来顺的勤奋和斗志感动,决定低价承包给他。
创业多艰辛。上山没有路,陈来顺要一锄头一锄头挖;盖棚屋没资金,陈来顺就去找亲戚一家一家借。
修路、引水引电、搭建棚屋、种植水果树,陈来顺将全部积蓄和借来的钱全部投入到上洪来顺家庭农场中。
从100多亩到200多亩,他拄着拐杖走遍了山林的每一个角落。陈来顺清楚林中的每一棵树,唤得来每一只鸡每一只鸭和鹅,又亲手从林中捡起来那一枚枚鸡蛋。
历经数年,攻克了一些种养殖难题后,陈来顺的家庭农场开始盈利。散养的土鸡土鸭土鸡蛋土鸭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水果品质好,很多人慕名而来。
一波三折,“来顺”路不顺
只是,由于前期投入太大,资金回本慢,让家庭背负了累累债务。陈来顺的弟弟帮他还了40万贷款,他的儿子卖了房子和车,帮他还了60万贷款。
艰苦创业的初衷,是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而陈来顺却感觉自己连累了亲人。
好在,不服输的陈来顺不向命运低头,他相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当初瘫痪的时候,那么难都挺过来了,都站起来了,我相信,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渡过难关,能把日子过好。”
陈来顺说,他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销售没有打开。土鸡鸭和鸡蛋等农产品的销售,全靠顾客给他打电话,然后老伴就骑了电动车往山下送。
热心群众帮陈来顺转发销售信息
“虽然大家都给了好评,但销量太少,老伴一人的力量也太薄弱了。”陈来顺说,他希望能借助电商平台让自家的农产品走向更多的家庭,让更多的人知道。
有需求的可扫码联系
顺着山路往上走,陈来顺步履坚定而从容。
记者札记
听完陈来顺的故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山没有路,就一锄头一锄头挖;盖棚屋没资金,就找亲戚一家一家借……
挖路、养鸡鸭,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曾经瘫痪,如今依靠拐杖走路的陈来顺来说,其艰辛可想而知。
1亩到10亩,100亩到200亩……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陈来顺奇迹般站起来了,一片荒芜的山林也有了生机。
创业不易,来顺“不顺”。缺乏市场经验的他,销售遇瓶颈,他也在积极想着出路。记者在此也呼吁有爱心人士可以帮一帮,让“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来顺农产品”可以走出去,更希望有电商平台可以到来顺农场进行考察。
其实,在脱贫路上,有很多像来顺一样,自力更生,勤劳肯干,不等不靠的人,他们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采访结束,林中的薄雾渐渐散开,在下山的时候,出现了彩虹,来顺舒展了眉头,笑了起来。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通讯员: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