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调对接 巧解纠纷 职工维权按下“快进键”

“没想到二次上诉,用不着开庭就解决问题。”近日,49岁的陈某连续3月拿到1500元失业保险金。10月底,原单位3.8万元解雇赔偿金也已足额到账。

陈某原是葛店开发区一家企业的司机,今年6月驾车途中出现一起小剐蹭事故。事后,与公司管理人员发生口角,不久被开除。

无端被解雇,且分文不赔。陈某不服,向华容区法院起诉。法院一审裁定,企业解雇陈某需支付赔偿金2.01万元。陈某依然不服,认为自己工龄长,赔偿太少,向市中院提起上诉。

与以往不同的是,市中院并未直接立案,而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将案件委托给市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解。

接收法院委托申请后,调解员高原高原实地走访后,召集双方调解。最终,陈某和企业各退一步,达成和解方案:企业一次性支付陈某赔偿金3.8万元,并为陈某提供失业证明。调解协议书经市中院司法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

“以前工会调解不具强制执行力,调解后如果一方反悔或赖账,就无法保障协议履行。”高原说,“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为工会调解“赋能”,让工会化解劳动争议更有公信力。

去年,我市成为全省“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示范城市,并利用诉调机制成功化解全省首例纠纷案件。今年5月以来,我市整合资源,市、区两级总工会和法院加强联动,一体推进,创新“驻点+流动”“预约+上门”多样化调解模式。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常常为了‘一口气’,一审、二审、发回重审……无休止地打官司,律师费、诉讼费、交通费等花了不少,到头来矛盾没有解决,还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加重了法官的审理负担。”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法院与工会联手,不少劳动争议案可止步在开庭前,实现“皆大欢喜”。据统计,仅半年时间,市、区两级工会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3件次,结案19件,调解成功8件次。

“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李志伸说,“法院+工会”模式将‘诉’的‘刚’性和‘调’的‘柔性’结合起来,既节约司法资源,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据介绍,下一步,市总工会将继续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室建设,不仅开展劳动争议案件诉前、诉中调解,还将加大力度推进判后释法答疑工作,促进平安法治建设。

湖北日报记者:夏中华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