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书香 情满故土——《八屋塆志》印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明建设的需要,地方志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升平盛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作为家乘文化的塆志村史应运而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不仅为传承文明、弘扬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载体,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地方志修簒提供了新尝试。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2017年9月,隶属于鄂州市葛店镇大塆村的八屋塆,成立了修志编委会,启动了八屋塆志的编纂工程,历时三年,通过精心打造,集史料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被誉为鄂州第一塆志的《八屋塆志》正式出版了。它以翔实的内容、丰富的语言和创新的模式,全景图式展现了八屋塆的前世今生,多方位地呈现历史风貌和时代特征,更加强烈地唤起了故土乡亲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毋容置疑,所有的志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挖掘的深,征集的广,存史价值就大。由于八屋塆悠悠六百余载,年代久远,诸多人事时过境迁,难觅踪迹。在这一点上,对八屋塆志的编纂工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难得可贵的是,整个塆志十分注重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使乡土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特征相互交融辉映。八屋塆人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具有深厚的儒商文化底蕴,开办了染铺、嫁货铺、长发园饭馆等等,成为当地富裕的传统商贸之塆。自辛亥革命以来,在历经百余年的风雨磨砺中,一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奔向各自的社会舞台,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留下了史诗般的篇章。比如黄埔军校生严家仕,中共地下党员严家起,自卫反击战功臣胡正刚、严国洪,谱写了一曲曲英雄战歌;领导土改运动的大塆乡首任乡长严庭开,率先加入合作社的严家美,商海弄潮的严国安,勤政爱民的严国本、严国运,在各自的战线上大鹏展翅,翱翔蓝天。值得一提的是,严家桂、严家鳌还曾分别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好的志书,从来都不是枯笔,冷史,从来都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一般人以为,志书重在写实,而往往忽略了也写志。这个志,即是也要以事系人,以情感人,以志励人,犹如《史记》一般,重在体现出人的价值,其中的“人物风采”篇,更加突出地贯穿了这一精神内涵。除上述重点内容以外,八屋的由来,灵湖的传说,一竿青竹定乾坤的故事,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读来饶有兴味,颇具感染力。其思想性亦在其中,让人感受到坚守正义、择良而居的优良品格如沐春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诚然,在广征博采、考微掘隐的前提下,立足于实事求是,不附会,不溢美。比如严氏家族的家谱流传下来,需要查漏补缺。尤其是八屋塆严氏一族的考据,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以为源于浙江,应为姚江严姓支系后裔,乃其一脉相传。但是,经多方考证,缺少站得住脚的硬核,故而未能采信,矫正了流传至今的不确切说法。这种求实精神,是一种了不起的胆识与正视。

秉承文脉,竹韵书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农村,乡土中国承载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八屋塆以耕读传家,充满书香,延绵不绝。其特征有二:一个是耕读文化,一个是书香门第,二者无不体现了一个书香竹韵的村落风情和文化氛围。八屋塆具有连续十代二百多年兴办塾学的历史,在清代中晚期,达到空前鼎盛,其美名至今仍在葛店、华容地区传扬,《武昌县志》亦有记载。比如二十三家父子皆为儒士、十一户兄弟同获功名的佳话。其中世祖元举公号康候,他与其胞弟建候,咸丰戊午年同时选入学宫,著有《桐荫房诗杂作》;十七世祖悊元公,将成年便能写一手好文章,著有《醉月山房诗稿》。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间,全塆有大专以上学子246人,其中清华、北大、华科大不乏其人,博导、硕导、专家、教授可圈可点,巨贾、厅(师)职堪称翘楚。可谓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充分印证了八屋书香塆的美誉乃是实至名归。

《八屋塆志》收集了吟咏八屋塆的雅作,其中的诗词、楹联、散文、随笔,以及书画,几乎占全书份量的三分之一。在教体艺术、八屋情深、八屋印象、塆民文萃等栏目中编选的文章,文采斑斓,亲切感人。无论是开启基业、立德树人,还是耕读夜话、乡愁乡情,都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留住乡愁,情满故土。乡愁从来都是伴随乡村且行且驻的。而乡村文化从来都伴随着独特的农耕文化、优秀的民风民俗延续下来的,其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是寄予乡愁的最美的意境。八屋塆志从有史开始记载,全面地记述了八屋塆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到政治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从寻根溯源、历史变迁、地理环境、教体艺术、风俗文化、人物风采、八屋情深、八屋印象、塆民文萃等九个方面来展开;同时,还设有概述、简明塆史大事记,便于把握八屋塆的历史脉络和查找年谱中的重要节点,可谓“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既纲举目张,又着眼于细微处,无不彰显了村落风貌和文化特质。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些乡村再也没有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温馨宁静景象。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地名典故、乡风民俗、方言俚语、俗曲小调、鸡鸣犬吠、农舍庭院已经或将要成为消失的文明。为了纪念这即将逝去的乡村,《八屋塆志》特辑录了以乡情乡愁为题材的散文21篇、诗词21首和楹联10幅,以及附有触景生情、睹物怀人的系列图片,使之成为我们心目中的一片栖息地。

有人说,开展塆志编纂,是弥补粗线条历史记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粗线条的,大如国史,小于市志、县志可以总揽全局,而一个村庄往往寥寥数字,一笔带过。所幸的是,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凭借塆志酣畅淋漓地饱览家园,找到自己的根,留住乡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沿着历史的足迹,不断促进文明乡风的发扬光大,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朱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