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扎根——鄂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

一根“红线”一条根。老百姓是根,一条“红线”则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018年以来,我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将这根“红线”深深扎根于民、情暖于心,逐步形成具有鄂州特色的“1+N”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起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机制创新,“红线”接了地

2020年11月24日,作为我市两名获评全国劳模之一的曹伊灵,赴京参加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曹伊灵是凤凰街道澜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2002年到社区工作,至今已有19年。将社区服务下沉到居民小区,实现社区服务小区化,曹伊灵推出的“1234”温馨工作法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将心比心,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多为他们想一想,说话做事注意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曹伊灵被社区居民称为“贴心管家”。

长期的社区工作,有一点让曹伊灵的感触很深,那就是社区工作“三无”,即无人、无权、无资源,社区服务功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很有限。其实,并非曹伊灵一人有此感受,这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如何使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为解决曹伊灵他们心中的这个能力有限问题,2018年,鄂州谋划推进“党旗领航·社区创新”工作,常态化推进机关单位和在职党员参与区域化党建。

于是,一条创新社区治理的“红线”串起五级组织体系,“红线”接地,党的组织体系植根在广大基层群众之中,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区域化党建格局。即,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然而,再好的机制也要靠人的执行。

如何让想干事、敢干事的社区干部能干事、留得住?2020年4月,鄂州在全省率先开展面向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村)主职招聘街道、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这则看似极普通的招聘公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看来,在社区工作,只要努力也是有奔头的。”

这是鄂州探索推出的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事业编制和晋升通道的激励办法。那么,又该如何选到一位居民认可的“小巷总理”呢?这次鄂州市招聘事业岗位管理人员,通过“考核+面试”模式,采取考核评分制,并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价,其占比20%。

当年6月,经过严格的程序遴选,鄂州市聘用了10名城乡社区工作者为事业编制人员,“贴心管家”曹伊灵就是其中之一。

建立便民服务站,正是曹伊灵获编后做的第一件事。“省市就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等文件的制定,征求了我们的意见。这解决了我们社区工作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人、有资源、有激励,非常鼓舞人。”她说。

这个服务站是社区、物业、业主委员会三方共同商议搭建的平台。“电视机、热水器、电冰箱坏了,只要打一个电话,就有懂专业技术的邻居上门帮忙维修,很方便,社区都想到我们前面去了。”居民说。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要激励。”这是句实在话。“2020年,我们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相当比例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将享受‘事业编’。同时,建立社区工作者‘四岗18级’岗位等级和薪酬体系,对社区工作者根据考核和表现情况进行岗位等级晋升。”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主城区完成620个社区工作者员额核定,区级统一招聘、街道统一管理、社区统一使用,考核招聘社区工作者319人,公开考试招聘58人,社区工作者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社区赋能,“红线”固了本

与打仗一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也需要一个好的阵地。“说直白点,就是要有一块立足之地。连立足之地都不稳,工作起来怎么发力?”有社区工作人员曾这样笑问。

党群服务中心是租借的民房,“隐身”服务,居民摸不到大门。多年前,这曾是社区阵地的真实体现。如今,走在大街上,一身“红装”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显眼,且显活力,“这是为基层赋能最重要的体现,在这里工作,很有尊严感。”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感慨。

为社区赋能增效,自2018年起,我市创新“413机制”,以党建引领基层工作向纵深发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便是其中一项。

“四个清单”减负。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为社区减负赋能首当其冲。我市明确了社区党组织工作事项清单、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和社区便民服务事项清单等“四个清单”。同时,针对社区活动场所挂牌过多过滥、只挂牌不服务等问题,集中开展挂牌清理,切实为社区减负。

“一个意见”准入。减负不等于切割剪断,如何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做法?我市制定《关于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实施方案》,用制度规定为社区减负“保驾”。规定,除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应由社区依法承担和协助办理的事项外,凡拟进入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检查考核、社区挂牌、出具证明(盖章)、开展调查统计等事务,全面实行准入制度。同时,明确核准进入社区的事项,应明确授权内容、对象、权限、时限和拨付的工作经费。

“三个加法”提能。社区减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聚焦主责主业,增能增效增服务。“加阵地”,全面推进全市3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将政府部门办公楼“让位”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社区之家”。“加项目”,在全市“放管服”改革推进过程中,将25项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办理权限直接下放到社区,让居民实现在家门口办事,体验“一站式”服务。“加资源”,建立“双报到、双报告”机制,推动在职党员在社区、在小区,在八小时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推动市直机关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让社区有更多人、更多资源为居民服务。

同时,在街道改革过程中,配套制定向街道放权赋权、“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街道统一指挥延伸派驻机构、统一指挥辖区综合执法、“多网合一”、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等10余项政策措施,向街道下划102个编制,整合街道资源要素,协同各个方面规范制度体系,为街道赋能。

另外,我市正在科学搭建网络平台,建设智慧网格。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全面整合市、区部门在社区设置的各类网格,搭建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巡查—发现—采集—筛选—上报—分派—办理—核查(评价)”权责明晰、程序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服务工作闭环。

协同共治,“红线”暖了心

庚子之年,史上特殊。疫情未了,汛情又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根“红线”是否牢固结实,面临大考。

疫情突袭。全市2675个党组织和6.8万余名党员,以“社区”“战区”和“帐篷”“卡点”等为载体,成立248个临时党支部、425个临时党小组,成为抗疫中坚力量。

汛期到来。全市各级党组织、2.1万名党员干部和数万群众,日夜奋战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一线。

一名党员一面旗。红色战斗堡垒的作用同样体现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党员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率先在全省开展。他们亮身份进社区,已有注册志愿者11万余人,建成30余个志愿服务分会(团队)。

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体系越健全、越严密的地方,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越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脱贫攻坚,党员结对包保,让扶贫对象在困境中感受到党的温暖;下沉社区,在职党员带头“敲门”问需、“对话”问症、“座谈”协商、“吹哨”解难,让居民在“微”治理中感受城市温度。一个网格幸福一个小区,一名党员温暖一个楼栋,“党员中心户”共画党群“同心圆”。

在月畔湾社区。建立在职党员服务信息档案,举办党员“一月一沙龙”活动,制定党员先锋模范标准和积分激励办法,对每名党员进行星级评定并“上墙”,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单位)抢单—社区(居民)评单“四单”模式,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活力。

在滨湖社区。坚持党旗领航,引导党员积极主动维护居住环境,组织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恳谈会、项目听评会等一系列意见征集活动,全方位征求民意、了解民情,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在北门社区。党员敲门征求居民“微梦想”“微心愿”“微诉求”,居民反映兴城花园小区水压偏低,社区党委便在该小区召开居民议事会,召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30余人协商安装二次增压泵。

在江城社区。棉花小区71岁的老党员吴运良,是社区“五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为拆除违建推进“40工程”,半个月里,吴运良跑了20多趟,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让出了公共空间。

在茅圻村。11名党员志愿者成立“余巧工作室”志愿服务团队,帮助有需求的老人缴纳水电费、充值电话费、代拿快递、代办证件、协助照看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等,当地群众都说“有烦恼,找余巧”。

在平石村。坚持党员“一联二亮三评”工作小效方,使党员服务群众变“无形”为“有形”、变“一时”为“随时”、变“软要求”为“硬措施”,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在华容区。选树18名优秀党员典型,用微电影的形式传播“华容情”,用身边的故事感染身边的人,带动全区8600余名党员“比学赶超”。

……

把群众的向往作为治理的方向,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治理的追求,把群众的痛点作为治理的重点,把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尺。一根“红线”扎下根,同画党群“同心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鄂州方案”仍在续写。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