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成
糍粑,有的地方叫年糕,用糯米制作而成,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一种美食。
说起糍粑,在鄂东南地区要数我老家鄂城的糍粑最有名,吃过它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竖起大拇指,夸奖一番。
糍粑好吃,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制作工序。我在农村生活过,知道糍粑制作的全过程。糍粑之所以好吃,除了它的主要食材糯米正宗外,最关键的还是要用传统的手工制作。
秋收冬藏。每年冬天是农民最清闲的时候,地里的庄稼都颗粒归仓,一年的劳作告一段落。一般在每年元旦前后,村民们开始为糍粑忙碌着。
找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一大早人们就起床,夫唱妇随。男人挑着糯米往池塘走,女人则拿着簸箕及其他淘米用的工具紧随其后。来到池塘边,女人仔细将糯米淘洗干净,然后小心翼翼盛放在木桶里。几根烟的工夫,两个桶就满满当当,男人过足烟瘾后便挑着洗净的糯米晃晃悠悠往家走。
池塘边女人唱主角,回家后便轮到男人大显身手。女人在灶口烧火,都是早就备好的片材。男人给锅里上水,装木甑,把糯米放进木甑里,然后准备搋糍粑用的石臼和木棍,以及米粉和毛巾。忙前忙后,一会儿看看甑上的糯米状态,一会儿催促搋糍粑的人快点过来。进进出出的,忙得不可开交。
一甑糯米有三十斤,往往要两个小时才能蒸熟。搋糍粑的人都是村里二三十岁年轻力壮的后生,有的是劲,是头天就约好的。十点钟之前,他们都会陆陆续续而来。想要搋好糍粑,最少要请六个人,两个人一组,车轮战。将蒸熟的糯米饭倒进堂屋中间的石臼里,然后开始搋,棍子头挨着棍子头,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环环紧扣,丝丝入里。一甑糍粑大约要三十分钟,六个人走两个来回才能搋好。搋糍粑是个体力活,搋不了几分钟就要歇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待将糯米饭捣成泥状后糍粑就算是搋好了。
最后,大家围在一起,用手把糍粑一坨一坨从石臼里抠出来,放在有米粉的方桌上揉搓,前后左右,几个来回,揉得差不多了,最后拍平放在案板上,让它自然晾干。直径十五厘米左右,大小一致,厚薄相同的糍粑整整齐齐地摆在案板上,星星点点,煞是好看。圆形的糍粑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寓意着吉祥如意。母亲热心快肠,每次总会让我们把糍粑送给左邻右舍,让他们尝一尝,在你谦我让和虔诚的祝福中传递着浓浓乡情。
如今很少有人搋糍粑,嫌麻烦,都是机械制作,一些老传统也正在慢慢消失,但我还是喜欢传统工艺。每年年底我都会专程回老家乡下请人搋糍粑,然后将它带到城里来送给亲朋好友。他们都非常高兴,如获至宝。
糍粑,已成为我每年馈赠亲朋好友的过年佳品,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