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市都做了啥? 绿色发展打了主动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2013年7月,习总书记来到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留下了“建设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指示。

5年来,鄂州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和嘱托,秉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打了一场漂亮的主动仗。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大江大湖大担当

鄂州,襟江抱湖,上世纪60年代,全市百亩以上的湖泊有133个,被誉为“百湖之市”。 

鄂州,以水为美,也以水忧 。受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境内湖泊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水质也越来越差,水患不断增加。

2013年,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由此拉开了保护湖泊的序幕,谋划鄂州发展的长远之计。

为了打造水安全生态屏障,在全市范围内营造点、线、面、片相结合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完成鄂州市主要湖泊勘界定桩工作,划定主要湖泊保护区。全市所有湖泊登记造册,实行编号管理,“湖长”、“岸线长”走马上任。

为了让湖水自由奔跑, 2014年,面积万亩的涂镇湖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母亲湖梁子湖的怀抱。此后,多个湖泊实施破堤还湖工程。今年汛期,前海湖、曹家湖、垱网湖等19个大小围垸平垸行洪,其中14处实行永久性退垸还湖,鄂州水系基本重回上世纪70年代的样子。

为了改善湖泊水质,开展岸线植被修复工程,采用水生植物重建及稳定化工程对鄂州市主要湖泊梁子湖、 洋澜湖等开展生态植被修复和重建工作,逐步修复河岸植被生态系统。洋澜湖综合治理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了增强河湖输排水能力,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梁子湖第二入江通道工程等重大工程陆续开工,通过疏浚底泥、整治岸坡、拆除阻水构筑物、加固堤防,实现“湖连通、堤加固、港拓宽、排提升、水清洁”的目标。

为了保护长江,对长江干堤岸线93处砂场严格分类处置,取缔非法砂场55处,搬迁砂场23处,规范提升砂场15处,取缔了全市41个非法码头。长江鄂州段的水环境得到了大力改善,多年不见的江豚在此“安营扎寨”。

为了保障饮水安全,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城乡垃圾和污水在全省率先开展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已连续多年保持100%。

5年来,通过“依托长江、强化长港、美化梁子湖”,“春花秋实醉长江、诗情画意新长港、梦里水乡梁子湖”的美丽画卷在鄂州大地上逐步展开。

梁子湖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树立绿色发展新标杆

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国家级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梁子湖走上了一条“以退为进”的发展道路。

通过“逆规划”,在全省率先编制了《梁子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负面清单》,分为禁止(两项74条)和限制(三项16条)两大类,共90条。

梁子湖区500平方公里内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关停并转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22家,拆除违章建筑13.1万平米,全面拆除鄂州梁子湖水面2.1万亩养殖围网,累计完成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滩还湿约6万亩。

整合项目资金近2亿元,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外运、清洁能源“三大工程”。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2座,农村污水无动力处理设施50座,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地区垃圾全外运。

对梁子湖区“只予不取”,通过市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梁子湖区1500万元,用于保护梁子湖生态环境,推进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开展梁子湖沿湖岸线整治及水生植被修复,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8万公顷。以 “三边”植树和环梁子湖纵深500米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高位推进全区绿化。

与省联投合作组建梁子湖生态文明公司等企业,与港中旅合作成立山水乡愁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农民闲置的土地得到利用,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或者开农家乐。

放弃传统的种植业,这里建起了万亩有机稻生产基地。“梁道”有机稻种植成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沼山有机胡柚获得地理标志认定,走出国门,香飘世界;张远有机蓝莓种植成为省级有机种植标准。

生态农业带动了乡村旅游业。荷花节、牡丹节、采菱节、胡柚节,草莓节等节日成功举办,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游客。梁子湖区荣登“2013旅游业最美中国榜”,被评为“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

依托紧临武汉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这里划定了一个44.2 平方公里的梧桐湖新区,建设“全省绿色示范区”。吸引了全数字PET/CT、健康物联网、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研究院等高科技产业及研发中心,打造“生态健康科学城”。

5年来,荒山披上了绿衣,一些珍稀罕见的动植物品种重现梁子湖。梁子湖区获得生态修复和经济的双丰收,为鄂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范本。

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绿了鄂州,富了乡亲

2015年12月,鄂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市委书记李兵领衔,全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鄂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更高的级别,列上了更快的日程。

“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

制订全域规划。以全国“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划定了全市国土空间格局,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工作方面划定了“红线”、标出了“禁区”。

试行生态金融。启动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拿出600万元建立生态基金,对9大类生态保护项目进行“以奖代补”。设立生态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对承办银行发放绿色贷款的损失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

实施“绿满”计划。大力开展三边植树,植树造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1%,提前一年完成“绿满鄂州”行动计划。今年3月,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开展“净空”行动。在全省率先建立环保消防应急联动机制,每天24小时实时监控主要大气污染源国控企业,压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能,主城区及周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不断扩大,秸秆全面禁烧,开展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试点。今年10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天,仅1天为轻度污染,全市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为96.77%。

防止面源污染。实施化肥零增长计划,推进城乡一体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工程,建成了全省首家全域一体污水处理在线控制中心,完成7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和426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兴建了“病死畜禽无公害集中处理中心”,大力推广猪-沼-鱼、猪-沼-菜、鸡-沼-果等循环农业种养殖模式。

促进产业转型。实行“退二进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逐年增加。葛店“中国中部电商基地”初具规模,华容区农村电商全覆盖。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选址鄂州,三江港作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被列为湖北省新增的5个长江水运一类开放口岸之一。“梁心”、“梁道”、“梁鱻”、“梁香”等一大批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兴起,农民年收入增幅水平高于城市居民。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鄂州位列全国第45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

5年来,通过全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与发展并举,青山和金山实现了“双赢”。鄂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宜居又宜业。

自然资源资产改革:算清领导干部绿色政绩

鄂州是一座改革之城。近年来,共实施200多项改革,而承担的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就占了1/5。

今年3月,鄂州被省委确定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城市,为全省唯一的地级试点城市。绿色发展的改革探索实践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

接到任务的当晚,市委、市政府即召开会议,将此项试点作为2016年“1号改革工程”。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市上下迅速营造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掀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潮。不仅完成了省委的规定动作,还自选了四项动作,进一步凸显鄂州特色。

摸清“家底”。编制了全市及三个行政区2011-2015年自然资源存量及变动表编制,建设了鄂州生态资源数据库,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生态金融试点。开展梁子湖区矿产、生物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并对梁子湖区自然资源资产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核算。编制了鄂州生态电子地图。

念起“紧箍咒”。编制了党政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警示手册,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明确了领导干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政程序,对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网格化管理。

挥起“指挥棒”。在全省率先取消生态区域和农业乡镇招商引资、工业增加值考核,增加绿色发展考核指标,将绿色发展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推动鄂州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亮起“裁判牌”。全流程监督涉及生态环境项目的环保审批和环境执法实行,对市、区相关部门履行生态保护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人员进行约谈并督促整改,加强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力度,建立责任审计问题线索和日常中发现线索向监察机关移送机制。

5年来,鄂州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两型社会”示范作用明显。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习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在鄂州大地上回响。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绿色发展之路而行,美丽鄂州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浓厚。(记者周洪文 王时晖  编辑陈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