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见经传的鄂州村庄,藏着烈士与他们的故事



奋斗百年路,鄂州是革命老区,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深深植根于长江之滨、梁湖之畔;启航新征程,“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鄂州是湖北省区域发展布局的核心城市之一。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丰厚红色文化,感悟小康路上的红色奋斗密码,今日起,鄂州融媒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小康路上红色传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忆往昔:烈士牺牲,襁褓幼子成孤儿

穿过一条密林小道

走到林子深处的一座墓前

杨松山掏出口袋里的餐巾纸

拭去落在墓座上的尘土

将一支绢花插在墓前

凝望默念着墓碑上的每一行文字

……

        “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这是烈士杨德田的墓,杨松山是烈士唯一的嫡孙。烈士墓位于涂家垴镇斗山村杨三太湾徐家山西北坡,与此相距不远是91年前的“斗山寺惨案”发生地。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鄂东南特委领导下,鄂城县七区苏维埃政府在涂家垴镇天灯垴成立,并成立农民赤卫队。1929年,彭德怀率红五军进据鄂东南。同年,彭德怀亲赴涂家垴(时为符石乡),指导七区、八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大批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08年,杨德田在杨三太湾出生。1929年,为人耿直的他参加了当地农民赤卫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第八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委员。      因形势需要,红三军团撤离鄂东南,受命开往湘赣地区,攻打长沙,仅留两个营在鄂东南坚持斗争。于是,那些逃亡武汉的土豪劣绅趁机纷纷返乡,成立还乡团。一时间,梁子湖畔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腥风血雨。

一天晚上,杨德田正在金牛参加骨干分子会议,由叛徒告密,还乡团包围了会场,杨德田不幸落入敌手。被捕之后,敌人对杨德田施尽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30年6月,杨德田被害,时年22岁。

一个月后的1930年7月,“斗山寺惨案”在烈士的家乡发生。蜗居武汉的反动派策划成立的还乡团,伙同驻金牛的白匪郭汝栋部,窜回涂家垴,以斗山寺为驻点,对革命进行疯狂反扑,致使108名中共党员及革命群众牺牲在杨三太湾徐家山附近的山上。

对祖父的故事,杨松山所知并不多,“我爷(父亲)对我讲的也少,祖父牺牲那年,我爷还抱在手上,祖母也于当年因病过世。后来,是隔壁一位族亲把我爷养大。”

不过,杨松山对两件事有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初,经常有不相识的人到祖父墓前祭扫,“我爷跟我说,是‘五七’干校的同志。还有,1961年,我爷领回了一张烈士证书和140元钱,说是烈属抚恤费。之所以记得牢,是因为140元钱在当时是个大数目。”

现在的杨德田烈士墓是于2013年由市人民政府所立,并被列为鄂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烈士墓冢上的清明插花依在,“以前的墓是我爷修的,与普通墓一样。对新立的墓碑,当然感到高兴,每年都会带着儿子、孙子来祭扫。”杨松山说。

杨松山一直生活在杨三太湾,过着种田人普通而安静的生活,现在的住房是新的,有点别墅风格。日子好了,但老人家心中有一个遗憾,就是几次建房搬家把祖父的烈士证书弄丢了。

不过,让杨松山感到安慰的是,一本《鄂州英烈》的书中记录着其祖父的事迹,儿子也成了一名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现在,我的孙子在武汉上大学,这本书要让他看看。”


杨松山在祖父杨德田烈士墓前默立。

看今朝:比来比去还是家乡好

在儿子姑娘那里待不了几天,86岁的老兵杨言文便要孩子们送他回家。杨言文的家在涂家垴镇斗山村杨三太湾,两层带院小楼,虽然装修简单,却是老人心中感到甜密的地方。

2020年,杨言文收到了一枚“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高兴之余,老人家特意置办了一套红领章、红五星的绿军装,并把这枚纪念章别在胸前。

1956年,杨三太湾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偏远小山村。那一年,念了三年小学的杨言文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等到要入伍那天,杨言文才告诉母亲这个消息。本以为能给母亲一个意外惊喜,没想到,母亲却哭了,还不让他走。

“我妈对我说,伢儿呀,你不晓得,当年湾里闹共产党,我们这一房死了6个兄弟,当共产党的兵是要死人的。”杨言文回忆当年的情景,“我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人把我兄弟两个拉扯大。我是小儿子,当兵出村的那天还是正月初九,我妈坐屋里都没出来送我,那情景一生难忘。”

母亲的这句话让杨言文第一次知道,杨三太湾也曾经闹过革命,还有人牺牲。就这样,在母亲的眼泪中,杨言文成了村里出去的首批义务兵之一,“到了部队,我就给家里写信,说了部队的事,母亲就放心了”。

新兵连的生活是在朝鲜新义州渡过,之后,杨言文随部队驻守朝鲜孟中里,任务是防战备战。一到部队,因为能识字,杨言文被分到连部当了卫生员,当了副班长,还被评过优秀士兵。

1958年,杨言文随最后一批部队撤离朝鲜,直接开进了大西北,参加酒泉基地建设,修铁路、建发电站、树无线发射台,风、沙、石成了杨言文磨不掉的记忆。两年后,杨言文复员退伍,他那一批湖北籍士兵全部分配到白银市一家冶炼企业。

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大批企业分流人员,“二话不说,我们湖北兵响应国家号召,卷起铺盖一起回到了家乡。没想到,一回到家,家乡的领导对我蛮重视,让我当了斗山村民兵连长。本打算在大西北落叶生根,结果还是回家找了媳妇。”老人家回忆道。

几十年来,杨言文和大家一起在这个小山村默默无闻地努力着,也见证着村子的一天一天变化。老人家说,变化最大的还是近10年,下雨走路不再湿鞋,夜里回家不再摸黑。特别是,瓦缸上盖草棚的厕所没有了,天寒地冻上厕所不再担心。

现在,杨言文是湾里的最年长者,乡亲们有个什么事也喜欢请他上座,“关键是他经历多,见得多,大家喜欢听他讲。还有,这几年,他只有要机会就爱外出旅游,香港、澳门都去过。”杨春林是斗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杨言文的晚辈,他说。

比来比去,在杨言文的眼里,还是家乡好,“一出门就能闻香,你看,哪家门口、院子没果树?清早转一圈,外面清香得很,所以我不愿在儿子、姑娘那里多住。”杨言文笑道。

让老兵杨言文最高兴的是,今年斗山寺革命烈士纪念碑建起来了,“这真是个好事。在酒泉,我就受邀到驻地小学给孩子们讲过故事。只要我能动,还是愿意讲。我信共产党,体会太深了。”

在斗山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们看到,这里摆放着前来瞻仰者送来的花篮。杨春林告诉我们,以纪念碑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广场正在建设中,还计划建一条小道,将旁边的杨德田、杨金山两座革命烈士墓连起来,以期在乡村振兴路上种下红色基因。



老兵杨言文

悟初心

斗山村,名不见经卷的一个偏远小村

不知其深藏诸多红色故事

       村里老人讲,90年前,这里闹革命牺牲的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有的连家都没成。即便成家,留下的也还是襁褓中的幼子。比如,杨德田烈士,就如杨松山所说,假如没有隔壁的族亲敢于收养,有没有今天的自己还难说。至于,这个烈士幼子到底是怎么成长,中途历经多少磨难,已无从知晓。

村支部副书记杨春林说,目前村里正在做搜集烈士故事的工作。在这块名不见经卷的土地上,有26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绝大数或没有留下姓名,或无从查证其出生地及亲人,长眠于此成了“无名英雄”。

乡村振兴,梁子湖是鄂州的生态“绿宝石”。路、林、果、花,让曾经的鄂州“西伯利亚”变了新模样。一个有好故事的地方,才是真美之所在。

传承红色基因

用红色文化为美丽乡村添彩

为今天的这个“彩”

昨天有那么多的烈士为之付出生命

因此,这个“彩”不是虚拟的,而是直指人心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