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
”“梧桐湖水乡小镇。”
“是路边吗?哪里不舒服?”“受了外伤。”
“好的,请保持电话联系。救护车马上出发,请你们在路边接一下。”
7月13日上午,记者采访了解我市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方面的情况。在鄂州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指挥大厅,一阵电话铃声骤响,大家立刻止言静默。
看时间表,电话接入的时间是10:37:19,整个接线过程57秒。这57秒里,调度员录入的基本信息已同时传到院前急救站。
接处信息的急救站位于鄂钢医院。那么,那边的动作又是怎样呢?在指挥大厅,可通过视频观察到急救站待命的“120”急救车出动情况。
10:38:24,两名医护人员携带器材,已出现在视频监控镜头里,并开门登车;10:39:17,急救车起步出发。
从接线到出发,前后仅120来秒,为赢得“黄金救治时间”,这便是鄂州应急响应的“120”速度。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行效能,我市目前已建构了四个网络,急救转运网络是其中的关键。
与生命赛跑,应急、急救按秒记。今年4月16日11时许,鄂州应急响应速度成功抢救了一例心脏骤停20分钟的男性患者,“这也是我市构建急救转运网络,探索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典型案例。”中心副主任罗杰说。
近年来,我市依托云平台全面升级“120”调度指挥系统,与医院急诊信息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并建立了远程指导机制。目前,依托医院和中心卫生院,全市共设有13个急救站,分布在城乡各地。
“大湾、太和、燕矶、华容等地均有院前急救车,24小时待命。在农村地区,‘120’可实现30分钟就近到达急救站,城区平均到达时间为15分钟。”罗杰说。
在此基础上,我市“120”“110”联动实现了梁子湖湖上急救,且与武汉江夏的武鄂同城急救协作也在进行当中。另外,高速、铁路、长江、空中急救的通道也已相应建立。
按规划,到2025年,我市力争实现主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在5公里范围之内,打造城区“10分钟急救圈”;农村地区急救点平均服务半径在10至20公里范围,打造农村“30分钟急救圈”;利用武汉市和鄂州机场航空资源积极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到2022年,建立航空医学救护“1小时急救圈”。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行效能,跑出鄂州的“120”速度。除急救转运网络的建设之外,目前,我市还织密织牢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监测预警网络、筛查检测网络、医疗救治网络。
监测预警。已实现全覆盖,建立起了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人物地多点触发预警机制,且所有零售药站安装了防疫哨点平台——特殊药品销售登记系统。
筛查检测。全市建成8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日单管检测能力达2万份。全市共设核酸采样点310个,配备人员746名,信息录入设备300套,确保一旦情况突发,能在4至6小时内开展工作,2天内能完成全民核酸采样任务。
医疗救治。明确市中心医院、市三医院、鄂钢医院、优抚医院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市三医院雷山院区保持常备状态,一旦需要能做到“即开即用,无缝对接”。同时,已组建8支共240人的应急医疗救治团队,对口支援雷山医院8个病区,一旦需要可随时进驻。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洪江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