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通讯员的“第三只眼”亮起来

吕晴

前不久,笔者收到一位通讯员关于某单位开展特色活动的投稿。看文字,活动丰富多彩;看图片,一片凌乱,找不到重点。不得已,只能“去图留文”。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不少媒体朋友、档案部门反映,所收到的图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重要工作没能很好地用图像反映出来。

如今,信息的获取、呈现、保存方式早已经多样化。一些工作的宣传也开始以图片为媒介,力求“有图有真相”。充分利用摄影语言记录历史,用“第三只眼”关注时代,对通讯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不少通讯员或相关负责人对图片仍然不重视,忽略了摄影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宣传多“走心”,群众更“入心”。宣传工作绝不是冷冰冰的说教,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应春风化雨般引导。一张有温度的好照片能震撼人心。正如为人所熟知的摄影作品《大眼睛》,照片通过展示一个手握铅笔、直视前方的大眼睛小女孩,真切表达了贫困山区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该照片被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贫困失学儿童的广泛关注,也让捐助资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由此可见,与群众同频共情方可更好地输出正能量。要让宣传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仅仅要写好文字,还需要通讯员的“第三只眼”亮起来,用镜头给群众提供艺术的、正能量的精神食粮,为时代存照,为历史存真。

摄影应该成为通讯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各单位、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提升通讯员摄影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拍摄、图片编辑等知识技能作为能力培训的内容,像提高公文写作能力一样重视,积极为通讯员在搜集资料、新闻采写等方面提供便利;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通讯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邀请媒体知名记者作专题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摄影交流活动,年底统计、总结通讯员发稿情况和稿件被采用情况,并对优秀者予以表彰等。通讯员也应认真学习相关摄影知识,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图文并茂”,创新宣传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