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钱变纸”推动“纸变钱” 湖北让更多科技成果释放经济活力

10月12日,2021年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空天信息专场上,武汉大学毛庆洲教授的高精度机载激光雷达成果,被武汉珞珈伊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捧走。

在这场对接会上,24个来自高校院所的空天信息科技成果与企业成功对接,成果转化总金额达5.2亿元。

今年2月举行的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强调,科技强省建设关键在转化,要以“钱变纸”推动更多“纸变钱”,促进政府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广大企业从“被创新”向“要创新”转变,高校和科研院所从“重论文”向“重应用”转变。

我省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等“1+4”系列文件中,《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是四大配套支撑之一。15条举措覆盖项目支持、平台搭建、评价奖励、职务成果赋权等多个方面。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52.59亿元,同比增长33.78%。

领全国风气之先的“黄金十条”

2012年,湖北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曾出台“光谷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即个人和团队得70%,并允许教师离岗创业、大学生休学创业等。

此举不仅推动了华中科技大学“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等一批重大成果走向市场,更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改,将过去需要报财政部、教育部等审批的高校成果处置权下放到高校。

一时间,科技成果转化的湖北探索,领全国风气之先。

2017年,光谷再推“新黄金十条”,第一条就是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政支持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发明人及团队,与高校共同申请新的知识产权,成果可按“三七开”重新分割确权,个人及团队占70%以上,并可自主转化。成果转化的确权问题,是光谷继处置权、收益权、使用权等“三权”改革后,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方面的更深探索。

日前出炉的《2020光谷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光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达14家,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434件,累计达1777件;转化科技成果112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81项,转化总金额达30.8亿元。

促进“钱变纸”——

2020年,光谷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超过3.6万件,近5年年均增速达27.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253件,占武汉总量的90%。光是参与制定修订的国际标准就达13项,累计达64项;国家标准24项,累计达461项。

其中,锐科激光、华工激光参与制定的“工业用光纤激光器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为我国首个激光产品国际标准。而全省首屈一指的专利大户武汉华星光电,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十几亿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连续多年蝉联湖北第一。

成就“纸变钱”——

过去一年,光谷签约1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术合同294项,占登记合同总数的2.2%,合计成交额285.8亿元,同比增长24.2%。单项重大技术合同平均成交额9719.9万元,同比增长19.1%。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合计成交额达216.4亿元,同比增长27.2%。

“把论文写在产业链条上”

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全国赋权试点的40家高校院所中,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唯一试点高校。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钟飞,打包转让了8项技术和专利,卖了400万元。“过去,不少研发都是为了完成任务、申请专利或评职称用,没想过转化的事。”他坦言,被动状态下做科研,往往与市场脱节,有些进入转化环节后,因流程复杂,可能也半途而废了。

实施职务成果赋权改革后,钟飞团队成果转化从接洽到落地,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价格自己谈,收益固定分,对团队激励明显。

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冬生介绍,该校赋权改革最大限度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科技成果不分职务内外,统一赋权给成果完成人。固定收益分配比例,成果转化收益中,学校提取4%,成果作价投资入股的,学校最高持有股份不超过10%,且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代持。职务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只需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网站公示、备案,无需进行资产评估。

近两年,湖北工业大学专利转让(许可)数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4倍多,仅今年以来,就实施专利转让(许可)36项,数量超过2020年全年。

“我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已初见成效。”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表示,下一步,湖北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平台型、网络型创新联合体等。同时加快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及转化中心,推动“两院”院士成果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在鄂转化,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一定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绊脚石,让科研人员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把论文写在产业链条上。”

发挥湖北高水平科技创新策源作用

2020年,我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86.97亿元,同比增长16.37%,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随着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全面铺开,“武鄂黄黄咸”创新带乃至“1+8”城市圈的创新协同史无前例。2020年,光谷向全省输出技术合同4163项,同比增长18.7%;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6.7亿元,同比增长48%。

“传统科研是钱变纸,创新则是一种经济行为,既包括钱变纸,更重要的是纸变钱,市场起关键性作用。”北京长城战略咨询副总经理赵荣凯认为。

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9家。“联百校转千果”系列对接活动,吸引近1500万人次在线参与,促进高校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800余项,意向金额近30亿元。

王炜介绍,下一步,湖北将突出市场导向,围绕源头供给、渠道畅通、转化服务、产品应用、成果评价等5个关键环节,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建设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省财政一次性给予最高1000万元建设资助,同时大力支持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省域范围内,以“一主两副”打头阵,建设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为创新评价机制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我省即将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评估机制的实施意见》,解决成果怎么评、评什么、谁来评、怎么用等问题。围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省内科研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可按照相关规定获得70%-99%的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并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赵荣凯说,湖北是科教人才资源大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纸变钱,钱变纸”的科技创新循环,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对于湖北高水平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具有重大的策源作用。对于全国、特别是创新资源和市场环境与湖北类似的中西部地区,具有探索和示范意义,这是湖北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价值。

“未来的成果转化,核心是构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和创新制度,真正实现创新治理。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和探索,需要立足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规模化生产的整个创新链,用系统性思路寻求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