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圈、武汉新城怎么建设?最新消息来了

城市

是有边界的

区域

则少了一些“边界感”

一座座城市能组成一块区域

一个区域的发展

更强调整体性

弱化“边界感”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作出大力发展

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

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

日前印发的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先行区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再次强调加快发展三大都市圈


湖北发展三大都市圈
怎样弱化城市间的“边界感”
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的动力?
又如何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4月25日
湖北举行新闻发布会
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卫民
对《实施意见》中的
“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有关问题作介绍
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三地
主要负责同志就相关问题
答记者问



为什么要建设三大都市圈?

要怎样建设?

新的战略措施更加清晰,更具有操作性






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先后提出“四基地一枢纽”“两圈两带一群”“一芯两带三区”“一主两翼全域”等区域发展战略,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这是对过去区域发展战略的集成、深化与完善,措施更加清晰,更具有操作性。






为什么要建设三大都市圈?

这是湖北之责,是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战略抉择,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

这是发展所需,着眼解决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实际,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这是未来所向,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图片

湖北省理想空间结构示意图







三大工作思路建设三大都市圈

(一)突出中心辐射引领,加快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

持续做强都市圈核心区和中心城市,形成大中小协同联动、组团发展的格局。


武汉都市圈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建设,重点推动武汉新城建设,疏解武汉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人口和功能,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加快花湖机场建设发展,推进国际货运枢纽和临空经济区建设,提升鄂州、黄冈、黄石主城城市功能,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襄阳都市圈着眼增强都市圈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支持襄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汉江流域综合服务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汽车、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将襄阳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

宜荆荆都市圈着眼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的区域辐射势能,做大做强宜昌,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和能级,支持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的典范城市、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荆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将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都市圈一体化推进。

遵循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规律,围绕都市圈规划中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空间布局,着力推动都市圈交通、科技、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加快发展。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期盼,统一圈内同一事项办理标准和流程,让更多高频服务事项“一圈通办”。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三大都市圈在推进建设中,注重全力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形成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的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武汉都市圈怎样建?

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






图片

2022年7月,花湖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当前正在紧紧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的目标,抓紧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湖北独特区位优势,扭转“不沿边、不靠海”的局面,打造空中出海口。

武汉新城跨武汉、鄂州两市,目标定位为“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即: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花湖机场、武汉新城,在武汉都市圈中,这是两个备受社会关注的建设项目,也是支撑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的“双引擎”。

图片

花湖机场







把武汉都市圈建设由规划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推动:

一是强化基础支撑,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一方面全力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加快打通城市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发展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打造“1小时通勤圈”。另一方面加快打通对外交通“主动脉”,建设武汉天河机场、花湖机场直联快联通道,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推进沿江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高铁项目,加快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

二是突出产业带动,构建协同高效安全韧性的产业体系。武汉将发挥科教、产业和市场优势,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溢出效应”,促进创新资源在圈内共享、科技成果在周边转化。围绕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通过建立离岸科创园、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模式,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向周边延伸产业链,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产业体系。

三是提升开放能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发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级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都市圈开放水平。共育外贸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展海外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国际供应链平台。

四是践行“两山”理念,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新双十”行动,持续做好共抓长江大保护文章。加快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联动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五是深化“一圈通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共建行业联合体、数字化平台等形式,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人社服务同城化,深化教育医疗领域合作,拓展公积金异地使用范围,促进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让圈内居民享受到更多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






武汉新城这样建设

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发挥武汉作为大学之城、青年之城、创新之城的优势,协同构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大力建设东湖科学城,高水平建设5家湖北实验室,布局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围绕构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商务金融、国际交往、文旅消费6大产业功能体系,推进建设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光谷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园、葛店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葛店大健康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努力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交通枢纽重要节点。以交通互联促进区域协同,谋划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东延工程、武汉新城站等高铁项目,加快建设“鱼型”区域高速轨道系统和“七横七纵”骨架路网系统,谋划推动市域(郊)铁路建设,协同推进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联动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图片光谷书房·中央生态大走廊分馆

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城市样板。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加强58座自然山体、9个湖泊湿地保护,高标准建设科技文化中心、三级医院、国际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图片











襄阳都市圈怎样建?

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






图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

《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了襄阳都市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聚焦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努力提高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经济总量力争达到80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到2035年,经济总量突破1.6万亿元,迈入Ⅰ型大城市行列。






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四篇大文章

“强心”,就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通过提升交通联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实力,增强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90万,到2035年建成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现代都市。其中,关键是加快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今年3月,襄阳出台了《关于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的定位,坚持“产业引领、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大力推进总部新城、产业新城、高铁新城、文旅新城建设,努力打造全国“交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城市样板区。

“壮圈”,就是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通过共建高效智慧的基础设施网络、共塑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共构紧密协作的城乡融合格局、共享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共保绿色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都市圈共建共享水平。突出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完善都市圈交通网络。积极推进高速公路优化扩容、国省干线达标提质、航道港口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等,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直联直通、快联快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资源综合利用、消费电子六大优势产业为引领,加快打造“144”现代产业集群,2025年力争建成万亿工业强市。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加强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高新科技城、东津科学城、尹集大学城“一核三城”建设,建好用好湖北隆中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综合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带群、协域”,就是推动襄阳都市圈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环境协同治理、交通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周边都市圈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协同宜荆荆都市圈发展,与南阳共建双城经济圈,促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图片

2022年10月31日,襄阳鱼梁洲隧道正式通车


襄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助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襄阳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四大城市群”的中心,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十四五”期间襄阳谋划实施铁、水、公、空交通项目200个,总投资1910亿元。铁路方面,加快呼南高铁襄荆段建设,积极推进合襄高铁前期工作,努力构建呼南高铁、郑渝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四纵”,汉丹铁路、汉十高铁、襄渝铁路、合襄高铁“四横”的干线铁路网,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地区重点城市高铁直达;公路方面,加快完善“四纵三横一环多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打通襄阳至宜荆荆都市圈的高速通道;建设襄阳至南阳高速公路,打造南襄盆地新的高速通道;建设襄阳至信阳高速公路,打通襄阳直达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速通道;航空方面,积极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力争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航运方面,着力提升小河港区通航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唐白河港区建设,加快汉江梯级开发,打造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宜荆荆都市圈怎样建?

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






图片

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范围包括:宜昌市辖区、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和秭归,荆州市辖区、松滋、公安、江陵和荆门市全域,面积3.26万平方公里。2022年,都市圈常住人口约890万、占全省15.2%,GDP总量1.08万亿、占全省17.3%。

宜荆荆都市圈紧扼长江咽喉,肩挑武汉和成渝两大都市(经济)圈。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省区位优势最明显、人口资源承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牢的区域之一,具备“千万级人口、万亿级GDP、70%城镇化率”的潜力。






与武汉、襄阳都市圈的单极圈层结构不同,宜荆荆都市圈是沿廊道组团串珠式发展,对三地发展协同性要求更加突出。因此,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利益共享,是都市圈建设的关键。

一是以互联互通为先导,强化纽带联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客货“双十字”枢纽,着力打造贯通东西、转南接北、公铁水空管充分衔接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实施沿江高铁、荆荆高铁、呼南高铁、当枝松高速等项目,力争早日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轨道通达”“毗邻县市1小时内高速通达”和“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目标,形成“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

二是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筑牢安全底线。强化“负面清单”管控,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优化区域人口、资源、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等一体化布局,探索都市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前不久,宜昌、荆州、荆门联合颁布实施《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全省首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性决定。

三是以产业合作为重点,推动发展融合。着力培育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宜荆荆”科创大走廊,构建富有活力的统一大市场。目前,已成立了“当枝松宜”百强县市协同发展联盟,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在前期1000亩“飞地试验区”基础上,又启动了投资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建设。

四是以民生共享为抓手,提升情感认同。按照“成熟一个,协同一个”的原则,重点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同城同福利;在教育、医疗、科创等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共享;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跨市通办”,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图片
长江岸线与宜昌滨江公园自然顺接






宜荆荆都市圈七大关键节点

一是宜昌东部未来城。该片区是推动都市圈“沿江协同组团”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将建成宜昌新的城市中心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发展区,成为支撑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宜昌高铁新城。该片区依托宜昌高铁北站建设,是强化沿江高铁和呼南高铁轴线功能、推动都市圈“宜昌—荆门协同组团”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将集中布局新文旅经济、数字孵化创意、生命健康等产业。

三是荆州关沮新城。该片区是荆州中心城区“1+10”重点功能片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文旅休闲、生命健康等现代服务业。

四是荆州经开区·临港经济区。该片区是荆州坚持以港带产、以产强港、以港兴城,打造新引擎、汇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五是荆州高新区·高铁创新城。该片区突出荆荆铁路南延的西站枢纽功能,谋划枢纽经济布局,强化与荆州大学城、科创大走廊对接,推动荆州西接宜昌,“沿江协同组团”发展。

六是荆门高新区。该片区目前已形成以绿色化工、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未来重点打造以多样居住、特色商业、高端商务为特点的宜居宜业复合型生态之城。

七是荆门漳河新区。该区着力构建“四大核心驱动、两轴一环辐射、多点载体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和通用航空城,打造产城融合、站城一体荆楚新门户。










实干之要,重在落实。湖北将坚持规划引领,树立“规划统筹、统筹规划”理念,以《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为蓝本,省市一体、上下贯通,编制完成《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武汉新城规划》,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过程。坚持清单化推进,以“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为抓手,推动三大都市圈重点建设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2023年三大都市圈共确立了520项年度重点工作。坚持定期调度,对年度重点工作,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调度一次,3个专项协调机制每季度督办一次,省领导小组每半年研究一次,切实压实各方责任,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聚能、破界,在未来,湖北三大都市圈将乘势而上、持续加力,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


来源:湖北发布 武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