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请收好这份健康指南

五月春末夏初
天空沉静,草木欣然
“五一”小长假将至
人群流动性增加
亲友团聚和外出旅行增多
鄂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
在享受温暖惬意“五一”假期的同时
也应重点做好疾病预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近期,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呈现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存在小幅上升的迹象。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的波浪式流行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会有所降低,加之“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明显增加,新冠感染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温馨提示:


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五一”游玩期间,建议大家备足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等物品。依照《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合理社交距离,坚持勤洗手、公筷制、分餐制、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居住场所经常通风换气。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旅行归来后一周建议减少聚集,每日关注自己及家人健康状况,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人员,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














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主要为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基础病患者。


温馨提示: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推荐孕妇、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等流感高风险人群、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


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包括: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患者应居家隔离观察,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流感样症状患者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我国冬春季节高发。诺如病毒肠炎易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疫情。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疫情发生。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最常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病例为轻症,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温馨提示: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吃水果要清洗、削皮,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饮料。


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蜱虫叮咬




蜱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常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我国大部分地区4-9月为蜱活跃期,人被蜱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在院子或社区里也会接触蜱。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蜱传播的一些传染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疆出血热等病死率较高。


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症状,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


温馨提示:


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如在清除蜱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食物中毒










五一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主要以误食用野生菌类、野菜类为主,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部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


温馨提示:


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


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旅途久坐,易血栓






假期开始,很多朋友都会选择飞行或火车长途旅行,路途动辄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不仅让人坐立难安,更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乃至肺栓塞的风险!


长时间乘坐飞机、动车的时候会使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2~4倍。在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时候,尤其是坐在飞机的经济舱座位,空间狭小,乘客的腿部屈曲不动,更容易导致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处凝结,这种情况也被成为“经济舱综合征”。


温馨提示:


每1~2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可以在周围适当走动,如果实在不愿意走动或者不方便,可在就坐期间变换姿势,动动双腿或双足进行屈踝锻炼,让脚趾和脚做向上和向下的运动。





通宵娱乐,易心梗






休假期间,很多人喜欢KTV唱歌、搓麻将、打游戏……一不小心就通宵娱乐。但是,熬夜很伤心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生马根山2012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凌晨两点左右是阴阳交替之时,人的交感神经薄弱,而副交感神经很活跃,熬夜会使植物神经紊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是心梗的发生。长期的熬夜使身体过度疲劳,机体处于衰弱状态,这也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





海鲜+啤酒,痛风难熬









左手海鲜右手酒,是不少人过假期的打开方式,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此享受美味。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胜光2018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约50%的痛风患者的急性发作都是有诱因,其中啤酒为最重要原因。


酒中并不含嘌呤,也不产生尿酸,其代谢产物是乳酸。但恰恰是这个乳酸,会和尿酸在肾脏竞争性抑制其排出。简言之,本来尿酸车队在肾小管这个高速路上跑得畅通无阻,时速100公里/小时,忽然来了另一支叫乳酸的车队并入,时速立马降到了30公里/小时,塞车严重,尿酸和乳酸因为塞车堵得老长(血中浓度增加),一旦堆积(浓度增高)就开始在车道附近的村庄安营扎寨,祸害周围老百姓了(沉积在关节周围,引起疼痛、肿胀、红热。久而久之,破坏骨关节,引起功能障碍)。



大鱼大肉,胰腺炎






假期期间,切忌大吃大喝!大吃大喝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引起胃肠道和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李非指出,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病因是胆结石、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酒精,现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增多,尤其是在节日期间,大部分人容易暴饮暴食、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及大量饮酒又是导致胆囊炎急性发作,血脂控制不佳的重要诱因,因此,此时往往是医院里急性胰腺炎病人最多的时候。




景点暴走,易伤膝盖






假期游玩容易开启“暴走模式”,日均步数达到两万以上。但是,暴走对膝关节不好的老年人来说,还是挺危险的。


原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东院骨科主任王全贵2019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提醒,长时间暴走,中老年人的半月板最受伤。老年人的关节要省着用,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锻炼方式,如暴走、爬山等,会加重关节磨损,增加韧带、肌肉的拉伤几率。





祝大家五一顺遂
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