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 | 杨王村:在画里乡村诗意栖居

你见过什么样的乡村?

是蓝天白云,绿树青山,小桥流水,炊烟袅袅,还是阳光明媚,星月璀璨,落英缤纷,百鸟齐鸣;是四季轮转的田间地头,还是令人向往的幸福田园。

湿地公园、体育健身场、露营基地……绿树掩映着小洋楼,观光游览车穿行花海,6月9日,记者来到了汀祖镇杨王村,感受村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

你好,我们的新农村

夏日,沿石板路漫步汀祖镇杨王村,随处可见游客拍照留念。每一个农家小院都独具特色:在“露天小院”边看电影边撸猫,在桃园和老板拉拉家常,在白雉山鸡田园客厅与青年创客聊上几句……

杨王村是湖北省生态示范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城乡一体化试点、汀祖镇红旗型党支部……说起村里的荣誉,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利忠如数家珍。

荣誉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杨王是我家,不比城里差”的村民心声。

近年来,杨王村从整治村容村貌着手,完善乡间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村庄“颜值”和“气质”不断提升,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五十多岁的村民吴四凤指着新农房说:“现在村里道路更宽更平,水电气配套比之前更方便,还新增了凉亭、小桥等新景点。村庄就像花园一样。”

在打造美丽杨王的过程中,“不毁一棵树、不填一口塘、不挖一车土”,该村提前规划、有序建设,在不改变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先后对村内6口池塘进行了清淤改造,对其中4口池塘进行护砌及安装生命护栏;村内251亩田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完成全村575户厕所改造,实现全覆盖;对村内陈年垃圾及建筑垃圾进行清理约200余吨,由湾组出资,群众投劳,硬化卫生死角180m²;对村内废弃矿山及违建板房进行复垦,整治面积约56亩;将村内撂荒地进行整治,共计面积124亩;在村主干道种植榄树和红叶石兰各约1000株,安装路灯40盏。

穿行在如今的杨王村,记者发现,在农村存在了多年的敞口式垃圾池在这里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一个个连体式可分类垃圾桶,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分类垃圾桶,一条直通山村腹地的平坦硬化路,一家让村民们喜上眉梢的“卫生积分”兑换超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你听,美丽乡村笑声多

漫步杨王村,绿树青草间不时传来几声嘹亮的鸡鸣,格桑花、蒲公英、车前草沿路盛开,山脚田畔的标准化鸡舍内,一群群五彩斑斓的白雉山鸡或悠闲踱步,或低头啄食。不同于普通的养鸡场,如今这里已被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建造成田园综合体。

 “起初村里一片荒芜,杨书记带着我们从开山垦荒、平整土地做起。从酷暑到秋凉,我们团队的年轻人都被晒得黝黑,手上也磨出了老茧。” 鸡舍负责人杨旭说。

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以鸡场为主,集帐篷餐厅、鱼塘、采摘园、爬山步道等为一体的“田园客厅”雏形初显。“村民们刚开始不理解,我们一家家解释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现在大家都主动加入他们,除草、施肥、喂鸡、农家乐服务等,经济活力高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也就多了。”杨利忠说。截止目前,杨王村的“田园客厅”项目带动了50余名村民就业。

“我们希望借助白雉山的自然环境开展特色养鸡业,努力将我们村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综合田园生态系统。”伴随政策的红利,杨旭团队有了新的规划,“2023年,实施所有产品标准化生产,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希望借助国际物流枢纽鄂州花湖机场,让‘白雉山鸡’飞得更高更远。”

现在,来村露营的客人常常能偶遇“野生”的白雉山鸡,平添了几分野趣。“故乡是根,农业是枝,我将毕生为它开枝散叶,让特色高品质农产品走得更远,让更多游客愿意前来领略白雉山的田园之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这块宝地,成就别样青春。”杨旭笑着说。

你看,乡村振兴的“杨王答卷”

在杨王村,不时可见“桃园采摘”“农家菜馆”等店铺标识,热情的村民逢人就招手吆喝,“快进来喝点凉茶。”

看着这个倾注无数心血的村落,村党支部书记杨利忠有着说不出的感慨。采访中,他说的最多一句话,是“我们做的还不够。”他说,做人不能忘本,他有信心带领村民走出一片天。

杨王村不仅背靠白雉山,更有丰厚的人文资源,杨利忠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坛子”。

“早期村里旱厕要拆除,当时有村民不理解,搬个板凳去里面守着,我们都打了退堂鼓,但杨书记说,要想改善乡村风貌,‘旱厕’必须得整治。”看到村里如今的变化,村民都十分感谢。

经过整治,村里环境卫生得到很大改善。但发展乡村旅游不光要有美景,还要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我们一场场地开湾组会、夜话会,共谋共建。”杨利忠带领村两委干部到每一个村民小组走访,倾听百姓声音。“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一起商讨怎么把人居环境弄好。”

杨王村有3个党小组,548户共计2048人。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到哪个组,村两委就把议事会开到哪个组。在村湾整治过程中,因为埋设排污管道要从几位年长村民家门口经过,老人们很是抵触。

“年纪大了,不理解,认为排污管走到门口不吉利,不准在他家门口埋管子。”村两委多次上门沟通,讲明村居环境改造的意义,几位老人最终点头同意。

69岁的村民杨安明在外打工干木匠活,回村后他积极投身到村居环境改造工作中,组里的湾组会、夜话会他一场不落下,村里房前屋后美化、排污系统改造他都主动参与。“你看,现在我们村变化多大,在这里住着,我都觉得舒服。”

对于杨王村的“嬗变”,杨利忠归功于基层治理的成功。“基层治理既要搞好环境,又要发展产业,人居环境整治好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主人翁意识提升了,这个基层治理也就成功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眺望更远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令人神往,催人奋进。

全媒体记者 李刘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