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钢独大”到多点支撑,从高能高耗到绿色赋能,从楚天第一路到“空中出海口”……四十不惑,由“钢城”向“港城”转型,新阶段新征程上,鄂州的身板更健,步履更稳。
科创——强筋骨健身板
近百年来,鄂东形成一条传统的钢铁建材工业走廊,鄂州是其中一个重要节点。40年前,鄂州因钢立市,工业成为这座江南小城扬帆未来的主帆。
1988年,鄂州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其中包含轻重工业在内的工业比例达到78.6%。在探索中前进,鄂州的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鄂州规上工业总产值1970亿元。
工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高能耗也让鄂州负“重”前行。一组30年前的数据显示,1991年,全市乡镇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7.5吨标煤,而原鄂州市八一钢铁厂的万元产值能耗高达8.7吨标煤。
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如何不再负“重”前行,实现“轻快”转型?此时,一颗神奇的“种子”在鄂州大地上开启成长旅程,也在悄然改变着鄂州的发展轨迹,这颗“种子”便是科技创新。
技改力度一路加大,产业结构在“减负”中升级。2016年4月,鄂州市首次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加大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与合作力度,发现和培育鄂州经济新增长点。同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鄂州市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市校合作共建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到2023年上半年,经初步统计,我市有99个重点项目进入武鄂科技合作项目库,其中92个项目的合作对象是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17所高校院所,项目研发总投入达3.9亿元。
从合作层次来看,目前已纳入省级科技计划的项目有21项、市级23项。从合作领域来看,新材料领域26项,智能制造领域22项,大健康领域19项,光电子信息领域14项,现代农业领域9项,生态环保领域4项。
特别是,华工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发展代表了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目前,以该公司为龙头,葛店经开区已形成由近30家企业参与的激光产业链。
在鄂州技改政策的支持下,鄂钢焕发新活力,产品结构不断提档升级,成为我市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典型代表,并入选湖北省高科技企业百强。
2019年,随着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启动,鄂州成为这条科创走廊的“桥头堡”。
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瑞华光电、光谷联合科技城、宏泰产业园、万吨华中冷链港、容百锂电池、南都电源、虹润新能源、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等项目的落户建设,悄然改变了鄂州“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鄂州之筋骨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日益强壮。
生态——铺底色蓄能量
对绿色的呼唤,鄂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
受鄂州市之邀,30多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了“鄂州市超常规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并提交了《鄂州市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1991—2010)》。
报告中提到,“鄂州冶金、建材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深度加工和高科技产品上,并从现在起就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为保证鄂州超常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把污染控制在未来的绿区之外,尽最大努力根治厂区的污染。”“鄂州要成为一个现代化文明城市,必须对生态环境提出较高要求,加速综合全面治理。”
产业向绿色转型,82岁的鄂钢退休职工裴英明感受最深。在鄂州生活了65年,裴英明熟悉这里的角角落落,“当年,从西山风景区的山顶上往下看,确实煞风景,东边是八一钢铁厂的高炉,南边是鄂钢的烟囱。”
2010年后,鄂州痛定思痛,一场“蓝天保护战”围绕着西山打响。东边,山脚下的原八一钢铁厂搬迁,2015年2月,投资亿元的西山公园广场在此建成并开园迎客;南边,随着鄂钢“英雄炉”544高炉的拆毁,鄂钢启动建设“绿色智慧城市钢厂”,经过4年多的建设,几十亿元的投入让鄂钢厂区变成了3A景区;北边,曾经“散乱污”企业聚集之地变成了樊口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今昔相比,真是两个世界。”裴英明感慨,没想到昔日“老大黑粗”的鄂钢厂区,变成了鸟语花香的花园之地。
治水从湖开始。迈进新时代,鄂州开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出最彻底的水资源保护举措,奏响了时代强音。
2012年底,《鄂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申报书》编制完成。2013年7月,水利部确定我市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4年7月,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自2013年起,鄂州对境内119个湖泊统一登记、编号管理,实施“水”“源”同治,实现人水共生。
继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封山育林后,梁子湖全面禁捕限养。同时,鄂州主动退垸(湖、田)还湖,一批子湖重回母亲湖怀抱;鸭儿湖水系实现八湖连通,青天湖、曹家湖、垱网湖等14处圩垸实现永久性还湖,洋澜湖实现江湖连通,自然生态修复让花马湖“长大”了2000余亩。
治水不治岸,干了也白干。为此,鄂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推进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率先取消生态区域和农业乡镇工业增加值考核,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只予不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鄂州86.7公里长江岸线上,非法码头被拆除,敏感工业园区被迁出,非法采砂船无处遁形……铁腕治江,长江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同时,鄂州全面实施“增绿”工程,抓好“三边”(村边、路边、水边)植树,建设绿色小区、绿色园区、绿色乡村,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今年,鄂州市获评“湖北省森林城市”。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鄂州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住在城区,感觉天更蓝了;走进乡村,发现山更绿了。40年来,生态绿,鄂州发展的底色一铺到底。
协同——谋全局促联动
落“子”成“点”。抢抓8年前的一次机遇,鄂州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2015年8月25日,鄂州花湖机场项目被列为湖北省“头号工程”。
“如果没有机场‘落子’鄂州,可能鄂东也就这样无奇,大家各过各的平淡日子。这一着棋实在是太高明了,一下子把整个鄂东盘活了,更为荆楚大地打开一个‘空中出海口’。”有网民这样评价。
一“子”落下,鄂州不仅踏上了蝶变“港城”之路,更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还催生了由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构成的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武鄂黄黄区域协调发展之翼渐展。
路联成网。S203是一条连接鄂州、黄石的沿江省级公路,2022年10月1日,改扩建后的S203鄂州段正式通车。这条通道不仅将鄂州、黄冈、黄石融为一体,还串联起了武汉新港鄂州港部分港区。
2022年5月1日,机场高速通车,花湖机场进入全国高速公路网。根据规划,到2025年,花湖机场将与天河机场、阳逻港、三江港、吴家山铁路枢纽等交通枢纽一起,共构武汉都市圈“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道路通万事兴。2022年2月22日,鄂州市通过了《鄂州市区域发展布局交通“硬联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共启动22个项目,其中与武汉市对接项目15个,与黄石市对接项目6个,与黄冈对接项目1个。
到2025年底,武汉、鄂州之间的交通“硬联通”将基本实现,“武鄂黄黄”同路共进的规划将变成现实。
目前,鄂州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公交“微循环”已形成。鄂州主城区以及葛店、华容、梧桐湖、红莲湖,均已分别与武汉、黄冈、黄石实现公交化。
产业相链。“一路向东,直达顺丰”,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有人这样描述。意思是,该走廊沿武汉高新大道向东延伸布局,直达花湖机场。
抢抓这条东进走廊的建设机遇,鄂州主动对接融入武汉,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强链、延链,共同促进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目前,光谷、葛店共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同时,鄂州与武汉高校院所的合作在持续加强,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已成常态;一批带有武汉元素的产业园,正在鄂州兴起;围绕构建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临空偏好产业项目正沿光谷科创大走廊布局。
2022年7月17日,花湖机场正式通航,11月28日开启首条国内货运航线,这座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开启了自我成长之旅。
现在,花湖机场持续释放“吸金力”,无论是武汉新城,还是武鄂黄黄,都在围绕货运枢纽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黄冈、黄石的新产业规划正往花湖机场方向布局集结。
今年7月24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鄂州黄冈黄石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对武鄂黄黄发展的系统谋划,不断完善优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加快武鄂黄黄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
40年奋斗不息,鄂州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