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家园扑面来 ——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扫黄打非”工作扫描

漫步在茅圻村的村头巷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黄打非”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一面面文化墙连成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茅圻村围绕争创国家级“扫黄打非”示范村工作目标,突出“查、打、建、宣”工作举措,激浊扬清亮利剑,持续清理文化垃圾,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全域宣传 撒播绿色种子

“我宣誓,绿色阅读,远离盗版,文明上网……”在东沟镇茅圻村张家湾文化广场上,“巧巧工作室”“护苗”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余巧带领10多名村民、青少年在“扫黄打非,护苗有我”文化墙前郑重宣誓,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弘扬正气净化家园。

4月27日,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开展“扫黄打非”楹联书法系列活动。来自张裕钊文化园的多名省内外张体书法家为村民和青少年作楹联教书法,宣传“扫黄打非”知识。

“合力扫黄依法打非岂容流毒害国家,逢春吐绿入冬傲雪喜看幼苗成栋梁。”张体书法爱好者杨现文、徐盛强先后开笔,秀隽的书法,赢得村民阵阵喝彩。

基层是宣传“扫黄打非”工作的大舞台。在全民阅读活动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梁子湖区广泛开展“扫黄打非”系列活动,并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户外大屏等平台全覆盖宣传。

与此同时,村里的党员、网格员、驻村民警以及志愿者共同组成宣传队伍,通过上门入户,发放宣传资料、答疑解惑等方式,向群众宣传非法出版物的识别技巧,普及“扫黄打非”举报电话。

茅圻村是全国楹联文化村、全省“扫黄打非”示范村。在今年开学季,梁子湖区将“诗词楹联”和书法元素巧妙融入到“扫黄打非·护苗”研学中,评选优秀作品100多幅,集中展览1个月,4000余名师生受到熏陶……激浊扬清,梁湖大地清风扑面。

从1个“巧巧工作室””“扫黄打非·护苖”志愿服务队发展到现在的87支护苗志愿队伍。“全区87个村建有‘巧巧工作室’,制定有‘扫黄打非’村规民约(公约),建有“扫黄打非”宣传专栏。”梁子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在6个镇(新区)设立未成年人优秀读物专柜,建立梁子镇盛浩如革命烈士陵园、涂家垴镇斗山寺革命烈士纪念园、东沟镇月山抗日纪念馆等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和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梁子湖区将“扫黄打非”工作列入党的建设、文明创建、社会治理考核等内容,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制度。各乡镇成立了“扫黄打非”工作机构,全区以“一村一名信息员”为基本要求,将全区87个村,195个网格,195个网格员网络起来,制定村级信息员和网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推动“扫黄打非”向基层延伸。同时大力开展“清扫一片”错时交叉检査,强化早、中、晚时段的执法检查,突出寒暑假文化市场的监管;重点检查放学时段文化市场,保持对文化市场的高压态势。

有机融合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扫黄打非”重在基层,难也在基层。梁子湖区将“扫黄打非”工作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打一场全民参与的“阻击战”。

每个周三,是周婆婆巡街的日子。清晨,忙完家务活的她,就到村里做志愿服务。

“我沿着村道一直走,看看学校附近的店子有没有卖危害学生的不良图书,有没有可疑人员进湾搞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自从成为茅圻村“巧巧工作室”“扫黄打非”的志愿者,她就感到身上担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定期去学校周边的文化市场转转。

“巧巧工作室”“扫黄打非”的志愿者苏艳丽和其他10多名志愿者一起,带着工具来到村湾。哪家孩子不听话、有叛逆情绪,大伙极力劝说;哪家有红白喜事,大伙进门宣传移风易俗;哪家家庭有纠纷了,大家合力化解排忧。

“巧巧工作室”“扫黄打非”志愿者有27人。目前,这支队伍在不断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人员和老教师加入进来,他们各自发挥力量精准服务,为村民播撒爱的“阳光”。

茅圻村村有13个自然湾、558户、2059人,常住人口不到5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3人,长年由老人照看的未成年人33人。

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充分发挥“巧巧工作室”优势,组织动员群众骨干开展“扫黄打非”宣传和“护苗”互助志愿服务。

“巧巧工作室”“护苗”志愿服务队对留守儿童家庭开展“一对一”帮护,平时摸清每个孩子家庭情况,组织“护苗”艺术班,请书法教师为孩子们上书法课,节假日组织爱心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在家动嘴,不需跑腿”,是工作室对村民作出的承诺。留守孩子哪家有什么困难,“护苗”服务队队员主动上门。“巧巧工作室”台账上,清楚记载着从1月至今,余巧为茅圻村群众做的好事达300多件事。

在余巧的带动下,这些“红马甲”们以志愿服务为善行义举,不断激活乡村新风护苗“暖心”密码,让茅圻村成为一座洋溢温情的美丽家园,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用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治理模式,用亲人般的关怀全力满足好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释放基层治理新效能。

本报记者 戴静 金绍成  特约记者  李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