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暖心帮扶群众……无论是酷暑难耐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他们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网格,用服务凝聚民心,用暖心化解矛盾,用责任守护平安,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网格员。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鄂州,本报即日起推出《最美网格员》专栏。
心系百姓事 巧解千家难
“有事有烦恼,随时找巧巧!”余巧是我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一块招牌。
2016年,27岁的余巧被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吸纳为网格员。2019年,热心服务群众的余巧发起成立“巧巧工作室”,带动一批志愿者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她所在的东沟镇信访总量连续3年持续下降,其探索的党员带头、志愿者支撑、群众参与的“巧巧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室”模式在全市推广,全省推介。
8年来,余巧累计化解邻里纠纷1200余起,开展普法宣传160余(场)次,提供代办服务600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团干”“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湖北省最美妇联人”“荆楚楷模”“湖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称号。
耐心劝和 甘做矛盾“调解员”
茅圻村11位村民外出务工,讨薪一年多未果,他们找到“巧巧工作室”寻求帮忙。“巧巧工作室”成员得知后,第一时间与区人大、区检察院联系,反映务工工资无法兑现、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在相关部门的督办下,半个月内,承包方如数将工钱送到务工村民手中。
作为网格员,走村串户问家长里短,是余巧每天的日常。谁家有困难、谁家闹矛盾,她都一一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帮忙解决。为有效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巧巧工作室”团队主动与“公检法司”等专业力量对接,开设坐班制的“法律门诊”,提供点单式“法律援助”,创设“巧法心桥”“梁法巧治”“巧护乡村路”“巧警在身边”等特色服务项目。
“巧”调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巧”明法理,释嫌隙于细微。余巧和“巧巧工作室”成员联合多方力量,努力打通矛盾“症结”,化解群众“心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调解成功率达100%。“巧巧工作室”的发源地——茅圻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纾困解难 乐当群众“服务员”
“爹爹,您需要的排骨和牛奶送来啦。”近日,余巧骑着电动车,将1箱牛奶、5斤排骨和几盒降压药送到村民钟爹爹家。“有事有烦恼,茅圻找余巧”,近年来,村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都会第一时间联系余巧。
在入户走访中,余巧发现有独居老人将过世老伴的抗癌药当作补药服用、村民错将除草剂当成农药导致农作物绝收等现象,深感痛心。她梳理了全村200多位60岁以上留守老人的情况,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小卡片上,送到每一位老人手中,叮嘱他们“只要有需要,可以随时打电话”。从此,代购物资、代缴水电费、帮忙照看老人孩子成了她的日常。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余巧的影响和带动下,她的丈夫和朋友也逐渐成了她的“帮手”。2019年8月,在镇、村的支持下,余巧成立“巧巧工作室”,曾经获得过帮助的村民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经过多年探索,茅圻村逐步形成群众点单、“巧巧工作室”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全链条基层服务模式,志愿者增至200多名。
和风细雨 勤为普法“宣传员”
“我宣誓,绿色阅读,远离盗版,文明上网……”近日,在茅圻村张家湾文化广场上,余巧带领10多位村民、青少年,在“扫黄打非,护苗有我”文化墙前郑重宣誓,并上门入户,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答疑解惑等方式,向村民宣传非法出版物的识别技巧,普及“扫黄打非”相关法律法规。
网格员不仅是调解员、代办员、服务员,还是普法宣传员。“巧巧工作室”的成员们将普法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结合身边发生的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法律问题。据统计,“巧巧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千余份,受教育人数达3000人次。
去年以来,梁子湖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广“巧巧工作室”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法,在全区87个村设立“巧巧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室”,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小网格”的温暖和“大治理”的成效。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黎俊荣 通讯员 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