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就是向往幸福,生活在美好中。

在武汉,漫步在东湖之畔,聆听江水滔滔,品味黄鹤楼的古韵,每一处风景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最佳注解。

不仅仅有自然之美,还有文化传承、生态和谐、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幸福与满足。

这一年,这份美好具体且生动。

“武汉头像”就此刷新

城市更新,向美而生,牵动民生幸福、关乎城市未来。

聆听钟楼钟声,游走历史街区,2024年12月29日,江汉关广场(一期)建成开放,“武汉头像”再次刷新。

这座广场可容纳6万人,串联起周边7栋百年历史建筑。这里有大片空地,长椅、花篮、路灯、景观树。家住民权路71岁的赵秀芝总是一大早就和老伴来锻炼,“这里空间宽阔、景观也美”。

老建筑、老街区……吐故纳新之间,城市保护和城市更新相依相生。2024年,民众乐园、巴公房子、昙华林、保元里等一批特色里份和历史建筑重焕新生。

1月5日上午,市民姜晓雨和好友相约来到民众乐园,道出这里的变化:“看展览、听音乐,民众乐园变得更精致、更有内涵了。”

亲山乐水,人城和谐。

2024年12月24日,武昌江滩体育公园建成开放。耍一耍飞盘,玩一玩滑板,看江潮滚滚、水天一色,是武汉人特有的幸福。踩着平整微弹的橡胶地面,看着孩子在蹦床上欢腾,市民周女士心中甜蜜,“赏玩江滩,还能运动休闲,生活品质提升了。”

“新的一年,要幸福啊!”2025年元旦7时许,东湖凌波门人头攒动,看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他们激动欢呼,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

2024年6月25日,东湖绿道全线贯通,凌波门、放鹰台等8个景点串联于绿道之中。

沐浴着冬日暖阳,家住水果湖61岁的邓一平游玩赏景,心中喜悦:“出门不远,就有东湖绿道,感觉生活在美景中。”

这一年,武汉建设绿道106公里,实现环东湖105公里绿道闭环。

“城,所以盛民也。”一系列城市更新,带给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以前出了门,连个遛弯的位置都找不到,现在,家门口有这么大的公园”,每天早上,武汉市汉口春天小区居民范女士都会带着小孙女来到新建成投用的古田公园儿童友好智乐园,享受“家门口的幸福”。

2024年,武汉迈进“千园之城”,“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福祉唾手可得。

非遗就是生活

春节申遗成功为蛇年新春增添了特别的意义,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武汉作为分会场将隆重登台。

在武汉,非遗就是生活。一碗热干面、一碗藕汤、一笼汤包,热气升腾间,武汉人的非遗日常就开始了。

“武汉的藕汤跟我在外面喝的不一样,这藕可以拉丝,非常软糯。”1月4日,在武汉山海关路,来自安徽的游客吴敏在品尝了“燕子煨汤”家的排骨藕汤后,不禁感叹道。

在武汉,非遗不仅可以吃进肚子里,还可以穿戴在身上。

1月6日,在汉绣传承人黄春萍位于红巷的工作室,五六个绣娘拿着针同时上下翻飞,为顾客赶制他们定制的汉绣马面裙。黄春萍说:“去年一年接到了几百个订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马面裙,也爱上我们的汉绣,我们要让武汉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传统文化走入日常,博物馆也“火”了起来。

2024年暑假,湖北省博物馆共接待海内外观众109万人次。最具特色的编钟乐舞每天6场,上座率超95%,近12万人次聆听到来自曾侯乙时代的千古绝响。

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数千年来与长江共生,长江文化也融入了城市基因。

2024年9月14日,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拉开帷幕。整座城市呈现出“以天为幕、以城为景、以长江为舞台”的璀璨景象。开幕式当晚,两江四岸汇聚了数十万市民与游客,观众盛赞:“长江是最美的舞台!”

作为皮黄之源的汉剧有着400年的历史,它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汉剧《王昭君》在武汉汉剧院演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民观看。

2024年12月28日晚,音乐剧《拜风》以第50场演出的形式,在武汉歌舞剧院小剧场圆满落幕,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这部音乐剧,以江豚“拜风”勇往直前、搏击风浪的形象为灵感,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讲述了一对渔民后代阿江、阿风与长江、江豚之间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武汉歌舞剧院院长熊涛开心地说:“没想到现场能来这么多的年轻人。”

在武汉,文化之美,正不断被看见、被重塑、被升华。

“诗和远方”就在身旁

武汉之美,美在生态。

长江与汉水的深情交汇,赋予武汉这座城市两江四岸的独特韵味。当武汉的生态、自然与城市风貌和谐共生之美被越来越多的目光所捕捉,“必游一次武汉!”成为旅行达人心中的憧憬。

2024年4月16日,携程发布《2024“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武汉位列“五一”小长假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十;2024年十一假期,黄鹤楼公园成为全国“顶流”,7天共计接待游客251512人次。

会玩的武汉人还走进草原,扎起帐篷。2024年“五一”假期,木兰草原单日夜游超过2万人次,夜宿露营超过1万人次。

美食与夜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一只小龙虾,撑起武汉夏日夜宵半边天。数据显示,武汉两个月吃掉上万吨、近30亿只小龙虾,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一半以上。

“大家已经回村里喝咖啡了。”乡村游吸引着城市居民,新洲区稻田记忆景区里,喝上一杯“村咖”,体验慢时光成为时尚。

古琴、茶艺、漆器、花艺、休闲民宿……虎头山脚下,百年老树旁,一群艺术家在蔡甸区黄虎村建起工作室。田野里的花草作物,是他们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对象,昔日的“空心村”成了著名的“文创村”。

经过生态修复后,江夏灵山生态产品总值GEP达到2.58亿元,成为武汉人心中的诗意之地。蔡甸鲍湾,一处矿坑成为武汉小众露营地,碧绿的湖水和蓝天交相辉映,号称是武汉的“牛奶海”。

正值冬日,不用向北千里,走进黄陂甘露山国际滑雪场,同样畅享冰雪乐趣。近年来,武汉谋划冰雪运动布局,引导冰雪运动发展壮大,“冷资源”正持续释放“热效应”。

凝眸回望,诗和远方,就在身旁。

武汉,这座人口近1400万的现代化城市,正托举起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金文兵 宋磊 统筹:黄师师 制图:陈昌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