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日报全媒体“新春走基层”综述

下到深水处  捉得活鱼来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好的新闻作品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基层,有群众做基础,新闻才能更鲜活。

岁首元月天,共话此丰年。鄂州日报2017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45名编辑记者走进村庄社区,探访行业企业,记录百姓的欢乐忧愁,触摸时代的变迁脉动。共采写稿件56篇,刊发稿件45篇,报道题材不仅丰富,报道作品也更加鲜活,让百万市民从那些生动精彩的故事中,共同感受幸福鄂州行进的铿锵脚步,同时记者也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营造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

将关注点放在民生上

去岁末,鄂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部就开始谋划《记者新春走基层》专栏,经过反复研究,编委会决定将关注点放在民生议题上,去年夏季,暴雨肆虐,导致我市部分村民房屋倒塌。为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我市通过整合民政、城建、扶贫、保险等部门资源,共筹措资金885万元,同时成立246个救灾工作队,实行对口帮扶,完成了214户因灾倒房户和191户需修缮对象恢复重建任务,确保了困难群众安全越冬。据此,报社迅速制定了报道方案,定下了记者新春走基层的总基调,即以新闻故事为题材,采访倒房户重建家园的故事。同时报道全市上下奋力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的生动实践,倾听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呈现百姓欢度节日的热烈喜庆景象,

体验倒房户过大年喜悦

倒房户住进新家了吗?住进新家的倒房户春节过的怎么样?为了真实、生动地反映倒房户的生活情况,鄂州日报成立策划组,精心加强策划。策划组先后几次到市民政局核实全市倒房户具体情况,并逐一与三区的民政局联系,摸准全市倒房户全部情况,并具体安排到人。

记者与各乡镇的民政干部一同深入到倒房户家中,与倒房户深入交谈,与村子里的干部作外围采访。1月23日,农历腊月廿六,本报记者刘磊芳走进了蒲团乡小庙村7组搬进新家的倒房户陈协凡家中了解生活情况。为了更好地记录陈协凡如何在新家里过年的,1月29日,正月初二,刘磊芳再次走进陈协凡家中进行采访,采写回稿件《对子酒》,不仅生动、真实反映了陈协凡喜迁新居的真情故事,还展示了农村新年传统民俗,稿件见报后,在社会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用心采访  含情写作

记者不仅是新闻人,不仅是简单地记录新闻事件,同时也背负一份社会责任。鄂州日报要求记者下基层不仅仅是到基层,更重要的是深入和融入,真正了解基层和群众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春节期间,鄂州日报记者带着真心、真情,来到农村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与当地群众进行了深入接触,采写了《洪山菜薹种在鄂州》、《争扫门前“屑”》、《小春联里“廉”味浓》、《“文化年货”送马元》等一批具有农村特色,展示农村新农、新貌的稿件。

鄂州日报全媒体新闻编辑中心全体编辑迅速深入基层,用心记录,饱含真情写稿,交出了《红色木地板》、《外婆的新居》、《跨过视频》等一篇篇鲜活的稿件。同时,认真编稿,精心制作标题,将本报采编人员新春走基层的稿件在一版、二版呈现给读者,让市民感受到鄂州发展的强劲脉动。

鞋底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记者郑博当了解到,中部战区陆军某部四级军士长刘细友,因荣获二等功,春节前回乡参加“送捷报进家门”活动后要匆匆赶回部队,无法与家人一起过除夕。腊月廿四,记者郑博冒着严寒,找到刘细友位于鄂城区杨叶镇白沙村的家,采写了稿件《提前的团年饭》,描述了这家军属的深明大义和军人的铁血柔情。

镜头聚焦农民工,融入新思考。农民工拿到薪水过年了吗?按时发放工资,对于企业新一年的招工和发展有何意义?记者郑博主动与花湖开发区联系,报道了当地安得物流园“2016年度工程建设农民工工资发放大会”,展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深谋远虑,企业的负责与诚信作风,农民工的高兴与感恩之情。

    全媒体采写显效果

“不停歇的生产线”,广大编辑记者走进村庄社区,探访行业企业,用手中的笔、相机,共同绘制了一幅蓬勃向上的春之画卷。此次采访,鄂州日报要求采写记者一稿多用,既当文字记者也当摄影记者,每人向纸媒和新媒体上交两份不同的稿件,首次尝试全媒体采写,稿件及照片同步在鄂州新闻网、云上鄂州、鄂州政府网、荆楚网鄂州论坛上推送,第一时间向社会展示倒房户的新居情况、广大市民的新春新变化、农村春节新农新貌新特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体现了全媒体的速度和媒介融合的力度,得到读者和网友的好评,记者也真正成为“全媒型”记者。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跃然纸上,活跃在网络空间里,不仅让鄂州日报编辑记者们更“接地气”,增强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鄂州日报。“鄂州日报新春走基层的稿件,我每篇都读了,稿件鲜活而生动,让我闻到了乡村的泥土味儿,还看到了不一样的农村新貌。”市民胡晓燕对记者说。(记者邱丹 编辑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