搋呀搋,搋糍粑,搋好了你家来我家;
糍粑粘,糍粑甜,家家户户庆丰年;
……
我的老家鄂城区百子畈村庙前湾,湾民世代以农耕为主,还做一些副业,因为紧靠城区,后来就专门种蔬菜。
搋糍粑的第一天,是要先在公堂条台上“敬香”,然后由2位“大力士”抬出约150公斤重的红石臼放置堂屋中间。石臼是用整块石头凿制而成的,另配有五六根搋糍粑用的粗木棒,木棒形似老式木犁,中间装有一横柄。早饭后开始操作了,石臼、木棒等清洗干净后,便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缸中,持棒者一手抓棒尾,一手紧握横柄,两两相对或1人对2人交替下棒,一搋一扭,像打拳一样很有套路,眼到、手到和脚步到,伴着铿锵有力又协调的节奏围着石臼转圈,旁边还有一位掌控翻面的专业指挥员。虽是隆冬,衣着单薄,可持棒者挥汗如雨,好一派热气腾腾而又充满喜庆欢乐的场景,引来众多乡亲围观助阵,一缸粑大约半个小时就可出缸并摁压成大粑。不过在摁压前还有道程序,那就是将搋好的糍粑揪出一坨盛在碗里,放在“天地君亲师”位牌前敬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稷太平。记得我6岁那年闯了“祸”,竟将敬奉的糍粑偷吃了,还被父辈责打了一顿。搋糍粑时,如有客人来,就要请其上坐并吃上一坨,共同祈求来年兴旺;要是有叫花子上门乞讨,也要热情地敬上一坨,取“叫发”之意。
听祖辈们讲,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这种由组织出面集中搋过年糍粑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后来乡亲们逐步接受并购买机制的糍粑了。然而,不少人还留恋手工糍粑,更铭记那份乡里乡亲的亲情。
(鄂州日报 责任编辑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