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田园村庄的美】这个农民田间地头“锄”小诗

赵如胜基地的乡间小路是用诗歌铺就的。不信,一起去看。

基地在长江边,不论是从华容镇还是从牌坊村走,都要穿过一段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如诗般有趣。

1989年,赵如胜回乡创业。快30年了,这条小路留下了赵如胜辛勤的汗水,这些汗水也变成他心中的一首首小诗,记录着他的梦想与追求。

在华容高中上学时,赵如胜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后因家庭困难,赵如胜与大学失之交臂。不过,诗歌种子已在他心里深深埋下,那时他最喜欢仿写毛主席的诗词。

父亲早逝,母亲身体又不好,作为长子的赵如胜,高中一毕业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到武汉揽工养家。1989年,他回到村里承包彭泊湖渔场。

不懂养殖,赵如胜就从书本上学。那时,他就琢磨出与众不同的“菜基鱼塘”模式——塘泥种菜,青菜喂鱼,鱼水浇菜。

创业之路是艰辛的。2010年,赵如胜到武汉沙湖果批卖自产西瓜、甜瓜,第一次用诗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半夜卖瓜大雨淋,眼看瓜贱价不行。算算纯利值几文?除开本钱赚个零。”

诗写完,念给同行们听,没想到一扫大家心中的沉闷。好心情,带来了好天气,也带来了好行情。“人蛮累的时候,写首诗心情就舒畅了。”后来,赵如胜常用写诗的方式排解心情。

“17年来,去武汉,跑鄂城。总结人生,谋发展,求生存。睡半夜,起午更,日夜兼程。披上星星,踏着征程……”这首诗,可以说是对赵如胜心路历程的最好写照。

一路走来,赵如胜不仅连获镇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他的采摘园成了“双带基地”,2015年还获得到大学学习的机会,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在华农学习6天,他留下了这首诗:“教授传道又授业,生态农业织景色。前程锦绣找依据,助力创新兴农业。穷乡僻壤当农民,背井离乡受培训。衷心感谢党恩情,发展生态多创新。大家回乡同奋斗,功成回报话算数。”

赵如胜诗中的话兑现了。现在,基地里常年有8人工作,季节性用工20多人,他们均是村里的困难户,赵如胜每年发放工资10万元左右。

今年,赵如胜当选为华容区人大代表。对这些,他以诗咏志:“田园风光看清明,在家学习陶渊明。脚踏实地认真诚,蓬荜生辉当职能。三农出路要创新,新型农民应运生。”

《卖菜翁》《华容南泥湾》《七律·草莓情怀》……赵如胜一路诗歌一路行,基地门楼对联是赵如胜写的,文化墙上的诗是他的作品。他还有个想法,用诗引路,把游客引到自己的采摘园享受田野里的快乐。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阳 责任编辑王婉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