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镇湖,血脉何日再相连
[前言]
涂镇湖,诞生不过36年,在鄂州湖泊大家族中,算年轻的一员。而涂镇湖的水域却很古老,1978年前,这里是梁子湖最大的一个湖汊子。1978年冬,在梁子湖涂家垴镇辖区内最狭窄的地方,北起涂家垴镇雷咀南至该镇沙咀,4万民工历时4年筑起了高23米、宽10米、长1767米的雷沙大堤(又名涂镇湖大堤),梁子湖从此被拦腰截断,堤内属涂镇,故名涂镇湖。
如果把长江比喻成一条血脉,那么梁子湖就是它的分支,而在梁子湖附近,像涂镇湖这样原本在自然环境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微型湖泊则属于“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平时也许并不起眼,但由于它们与长江保持着连通,降水少时,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没有流尽的积水;而当降水多时,这些微型湖泊则会成为调节长江水位的“蓄水库”。
人为截断与母体的连接,36年来,涂镇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她的近况如何?让我们一一探访。
涂镇湖名片
位置:梁子湖区涂家垴镇。
功能: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产养殖。平均水深3.00m、一般情况下水面面积11km2、容积174万m3。
水质:三类。
湖长:夏帆梁子湖区委副书记、区长
岸线长:卢山涂家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A围垦造田,四万大军锁出涂镇湖
据《梁子湖文史资料》记载,梁子湖区1970年前是个水灾频发的“水袋子”。雨水多的时节,一下大雨,山洪暴发,咸宁、通山、大冶、鄂城四地之水,犹如脱缰的野马直奔金牛港口和高河港,两港交汇入港口,港口以下河道九曲回肠,洪水阻滞,泛滥成灾。河两岸稻田的水有时涨到三米多深,到处一片汪洋,种下的水稻十年九不收。1969年,特大洪灾造成绝收。靠近金牛河两岸的人民当年吃饭缺米,煮饭缺柴,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大部分人拿着救济粮票没钱买粮,只好带上粮票跑百十里外的通山、咸宁等山旮旯的农家换苕渣充饥。
涂家垴镇首当其冲,一遇天干或水患,粮食颗粒无收,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涂家垴人年年难保口粮。
当年,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被上升到政治层面。据68岁的王继麟在《四万大军锁雷沙》文中记载,70年代初期,全国上下响应“以粮为纲”的号召,围湖造田之风席卷神州,涂镇人民下决心向紧靠着的梁子湖要粮,要田。
1975年9月,由涂镇公社党委组成一支测量队,四处寻址建堤。当船行至梁子湖中心时,只见雷咀肖到沙咀地段呈现瓶颈状,当即决定在此建堤。
1976年春,围垦涂镇湖工程正式动工,涂镇、公友各调一万劳力上阵,太和、沼山各上一千人。工地实行三班倒制度,每班8小时,人休息,板车轮不停。1976年11月全县18个公社会战涂镇湖,开截流沟,12月中旬又上民工25185人。围湖期间,因公路不通,运输全靠船,湖面上船来船往,那场面好不壮观!
1978年冬,雷沙大堤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彻底割断了涂镇湖连接母体梁子湖的脐带。围垦涂镇湖工程完工后,当地百姓开始在涂镇湖内豪情满怀地围垦种田。
B退田还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据夏祖恩《水工谭概》记载,涂镇湖围垦受益区,由于原计划西截流港未开挖,渍水增大,实际增垦面积只有5500亩,仅占计划效益的34%,垸内常年荒废面积9600亩,已种耕地每亩平均摊电费达9元,国家每年还要补贴排水电费、人员工资及维修费7万元。而年产粮仅120万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
除此,围垦造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与梁子湖连为一体的涂镇余家码头,商埠林立,垂柳夹道,人潮如涌。早上湖面百舸争流,渔歌互答。晚上岸边万家灯火,流光溢彩,繁盛之势,曾名噪一世纪有余,素有“小汉口”之称。从这里,东去樊口,朝发夕至,涂镇至樊口客轮日发两班,相对而出,往来交替。
而围堤后,樊口至涂家垴镇的航线被中断,沙嘴、土桥、夏阳等9座泵站的水源同时被切断,造成1.98万亩农田缺水灌溉。
如果说当年围湖造田算的是政治账的话,当湖田并未给涂镇湖沿线农民带来期待中的富裕生活,人们开始给涂镇湖算经济账了。为解决涂镇湖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上世纪80年代,市里曾经会同农委、交通局、梁子湖区及受益公社的负责人会议,讨论采取化整为零、分片治理的方案,即围湖汊6处,建排水泵站6处,开挖3条截流沟,建拦鱼闸和恢复航道及水产、灌溉等措施,这样可增加垦殖面积4770亩,增加保收面积2734亩,精养水面8651亩。至上世纪90年代,涂镇湖大面积退田还湖。
精养鱼池就意味着投放较多的鱼种,投入较多的肥料。但涂镇湖作为一个湖泊,仍然承担着承接雨水和上游来水的湖泊功能,洪水季节必须要开闸排水,一方面投肥,一方面放水,这对矛盾无法调和,精养高产自然是不可能实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遵循涂镇湖的自然规律,采取“湖泊水体水质生态修复和养护,”使这个水体生态得到了逐步的恢复,2002年10月,涂镇湖引进关山集团公司承包了万余亩水面,发展无污染渔产品等,每年向市场提供约100万斤活鱼。逐步实现了水清鱼肥,环境好,排灌养殖两不误的良性循环。
退田还渔实际上就是对生态透支进行补偿。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渔”,人们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C破堤还湖,连通江湖让血脉再相连
涂镇湖退田还湖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打通五大湖之间的脉胳,恢复原生态,让鄂州的水系血脉再相连。
最初围湖造田,向湖要粮的人怎么都不会想到,仅仅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天底下最难解决的吃饭问题早已不成为问题。
李晚枝,1955年出生,记者在雷沙堤边遇见她时,她正在悠闲地与邻家婆婆一起,边聊天边晒网。
“缺田地?不缺,不缺!在这里,田地你随便种,想种多少担种多少担,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田地多的是。”她手指着涂镇湖外的大片土地继续说:“吃的当然不缺,我们随便种点田,打点鱼就能为生。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形式让渔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其视野也更加开阔,他们开始算起了生态账。这一算账,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记者采访那天,涂镇湖内一片汪洋,水面与一堤之隔的梁子湖并无差别。老渔民陈爹爹却说:“涂镇跟看起来跟以前差不多,但水质变差了。”陪同采访的市水务局湖库综合监管科科长王宏玉捧起一捧水说:“你们瞧,这水有点混浊。”他说,历史上过度的围垦致使涂镇湖面积萎缩,调洪能力削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湖泊沼泽化进程加剧,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目前,涂镇湖存在堤防隔断,影响航运和旅游;承包单位投肥养殖、围网养殖,内源污染严重,水体呈富营养化,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鱼种及数量大幅减少;岸线无过渡湿地,自我净化功能不足等问题,使涂镇湖水质标准逐渐降低,生态环境大有恶化之势,已渐渐偏离梁子湖区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总体要求。
另有武汉观鸟会的“鸟叔”们发现,梁子湖的许多湖汊比如涂镇湖的过度捕捞与种植莲藕使得候鸟栖息地减少,大量候鸟越来越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上述说法。
治理涂镇湖,还原其原生态,给湖泊以长久的生命力,让湖水干净自由地流淌,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治理涂镇湖的关键是破堤还湖。据调查了解,相关部门已做出方案:拆除涂镇湖湖堤与大梁子湖连通,拆除土方就近两岸堆放,形成人工半岛湿地。拆除沿湖岸线在保证水位21.36米以下围堤、鱼池,形成自然湿地。湖内采用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有了正确的决策和多方努力,记者有理由期待,昔日涂镇湖与其母体梁子湖血脉再相连的日子不会太久,碧波荡漾的大湖美景不日将重现世人眼前。
转自2014年7月15日《鄂州日报》,文字:刘莲珍、罗琼敏、夏阳,图片:方仲华、陈曦。鄂州市湖泊管理局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