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百湖探访记——余湖篇 余下些许遗憾

“余湖本来是鸭儿湖的一个汊子,原来水质好,适应鱼的生长。因鱼多鱼大,所以也叫鱼湖。”昨日,记者来到华容区蒲团乡的上倪村,听到该村党支部书记姜国和介绍。   姜国和指着如今已经成为一块块精养鱼池的余湖给记者讲述了她的历史。他说,由于长年累月地积淀,余湖原来湖底的淤泥很多,1954年长江发洪水曾在这里倒堤,导致大量河沙涌入改变了其土质,适合莲藕生长。那时,上倪村和旁边的崔塘村分片经营,种植香莲莲藕,整个湖每年能出产上万斤莲藕。   1975年开始,国家号召围湖造田。那时我21岁,担任围湖造田的政治队长,也就是后来的小队队长。说到那个让人难忘的年代,姜国和激昂起来。他描述,围湖造田是在冬季,全村的劳力全员上阵,从早晨6点到傍晚6点,除了吃一餐中午集体送来的饭算休息以外,一刻也不停歇,全都采取“肩挑背扛”的办法,喊着号子,唱着歌子,苦干了半年,硬是将余湖填起了十分之一的面积,造出了良田。良田也采取了就近管理的办法,廖家垱、张门境、佘家湾、齐家塘和上倪各经营一块。我们村当时分到630亩,后来这些土地在“以粮为纲”的指引下,还真达到了“户产万斤稻,亩产千斤粮”的目的,为此,上倪村还成了先进典型,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到了1984年中央又出台了一个文件,要求农民“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并号召退田还湖,因此上倪村将余湖的所有权收为集体所有,然后以土地承包的形式承包给了村民养鱼,也就是你们今天看到的一块块精养鱼池。

在蒲团乡水利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吴光明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几块方方正正的鱼池走了一圈,发现水质还是不错的,周围的水生植物也呈多样性生长,各类野生水鸟也在水面上自由地翱翔。吴光明告诉记者,这一带没有任何企业,湖水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工业污染,唯一污染的就是喂鱼时所投放的饲料和肥料。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大片湖,被分割得七零八碎。七横八竖的湖埂就像一道道伤疤呈现在一块完好的肌肤之上。   听到此言,姜国和似乎有些急了。他说,余湖还谈不到污染治理,要想去除污染,只要随时控制肥料和饲料,水质马上就会变好,要想还湖,只要费点力气去除那些湖埂,马上湖面就可以恢复到基本原状。   “那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记者问。姜国和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村现有精养鱼池400多亩,一亩产鱼按1000公斤计算,那要产多少鱼,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呢。”   这时,吴光明给姜国和做起了思想工作:“姜书记,你是村里的带头人,你的环保意识首先要提高。你要带领村民们为长远的生态做考虑,不能一下子就将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完了不是?”姜国和笑着说,我也不是想与大环境和国家政策对着干,只要国家要求还湖,补偿给予得合理,我们也会积极响应的,我总要给村民们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吧。记者手记:   有人认为现有的“退田还湖”的政策实际是牺牲了经济利益来维护生态功能,这种看法是那种“以土为本、以粮为纲”的陈旧观念的反映,没有意识到湖本身是具有很高生产力的生产系统。牺牲环境而追求经济利益,是把相对稀缺的资源用于低收益、不能持续使用的用途。然而长久已来人们对湖的认识停留在将其当作宜农宜渔的水平上。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尚存的湖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生态功能,尤其是调蓄洪水、调节地下水、净化水质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的发挥。湖的价值与功能远不仅仅是宜农宜渔,对维护生态环境以及保证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往盲目地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围湖造田,是一种短视行为,因而必须予以更正,从而促进湖功能的恢复。

地址: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面积:平方公里湖长:汪和卿华容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岸线长:邵新如蒲团乡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