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有坤的糖画绝活——— 能吃的民间艺术

pic_16.jpg

pic_15.jpg

pic_29.jpg

pic_31.jpg

pic_30.jpg

pic_27.jpg

通讯员胡绍林 

编前语: 

曾记否,童年时,那些卖货郎、吹糖人……五花八门的街头手艺,还有那些各具特色的吆喝声,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凝聚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买卖和小手艺,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近几年,我市在挖掘和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这些民间街头手艺获得了新生,再度发扬光大,不仅传承了乡情乡愁,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一勺糖汁、一块石板、一把铲刀,舀一勺糖汁在石板上飞快“作画”,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再交到孩子们渴盼的小手中。这是一种神奇的食物,既可观赏又可食用,集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真是“观之若画,食之有味”。在我市,罗有坤带着这一手艺走街头串巷尾,已成为一道独特的地方“风味菜”。 

罗有坤有一糖画技艺:一勺黏稠的糖汁,经他之手,不到几分钟,便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惹得孩子们个个眼馋。 

糖画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印象中,做糖画的多为年长者。而罗有坤年纪不大,刚过不惑之年,他是怎样与糖画打上交道的呢? 

原来,罗师傅是葛店开发区下屋罗村人,早先在鄂城肉联厂上班,还兼任基层团支书工作。2003年,因厂子不景气,罗有坤下岗,父亲病故,家庭也破裂了。 

就在罗有坤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无助时,一天他去庙鹅岭转悠,遇见了做糖画生意的师傅,并愿意收他为徒,顿时令他喜出望外。 

师傅是武汉黄陂人,矮矮个子,待人和气。因后人向其他方向谋发展,这个祖传的糖画手艺便无人问津,更无人继承师傅手中的这门手艺。从此,罗有坤就跟着师傅走街串巷,学习糖画技艺。 

一年后,罗有坤回到老家葛店,以糖画手艺为生,家乡人送他绰号为“糖画罗”,他这么一干就是10多年。2年前,他来到鄂城租房居住,用心经营糖画,南浦路和许多小学附近,常常可看到他的身影。 

煤炉、小锅、勺子、铲刀,这些都是罗有坤制作糖画的工具,制作糖画的材料是黄色晶体糖和竹签,勺子是他的“笔”,液态的糖便是他的“墨”。 

操作时,锅里的晶体糖在煤炉上加温,溶化成黏稠状液体,用勺子舀起,慢慢倾倒在石板上,浇出各种造型来,然后用铲刀压平,粘上竹签,这就是糖画整个制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只需要几十秒的工夫,一件糖画便大功告成了,但这背后的付出只有他知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几年来,罗有坤勤学苦练,慢慢掌握了糖画技艺的要领。存于心,生于手,成于石,70余种造型在其心中,罗有坤频频移动手中的勺,糖画线条便跃然石板上。制作糖画时,线条极富变化,时而奔放,时而柔和,时而粗壮,时而纤细,圆润又秀美。罗有坤告诉笔者:糖汁的多少、手位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这些都能控制线条的粗细,而心中的意念却掌控着糖画的气韵。 

线条简明流畅,图画神形兼备,是罗有坤糖画的艺术特色。 

一次,笔者在罗有坤的糖画摊前,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2位打扮时髦的女子,请罗有坤给她们画像。当时罗有坤听着就觉得新鲜,头一回遇到这么“刁难”的顾客,心想:这不是故意为难人吗?糖画又不是素描,这能行吗? 

不管行不行,罗有坤笑着“画”起来,没想到,罗有坤一口气“画”下来,不到2分钟,2件糖画写生人物作品完成了。 

作品笔法简洁,神韵十足。一位女子高高的鼻梁,发髻盘在脑后,尽显高雅端庄之神韵;另一女子长发披肩,面庞圆润,不失飘逸柔媚之风姿。2位女子满脸笑意离去,围观者无不称赞。 

这不正是绘画中的人物速写吗?无意中,罗有坤将其与糖画巧妙结合了起来。 

再看看他的其他作品。那头鹿,昂首注视着远方,好像是在等待幼子的归来;那个兔子,竖起耳朵听四周动静,前肢伸展,后肢着地,如箭在弦上,随时待发;那匹骏马,四蹄腾空,奔驰前冲;那只孔雀,正在开屏,向世界展示它的美丽……这些作品,个个形象生动和神采飞扬。 

罗有坤还有一绝活,就是以糖汁为笔墨进行书法创作。 

一群中学生来到摊位前,要他写一些不同的人名,一个名字便是一件作品,他一气呵成,一笔而就,笔势如行云流水,令人惊叹。站在一旁的女学生告诉笔者,这些名字是其心中的偶像。等这群学生走后,罗有坤笑着对笔者说,寒假期间,仅“鹿晗”这个名字,平均每天他要“写”五六次。 

罗有坤巅峰之作当属立体糖画花篮。花篮中的2只鸟相对而立,展翅欲飞;花篮四面,是美化过的“春、夏、秋、冬”四字;花篮下吊坠着一个“福”字。据说做一个糖画花篮,总共用料四五两,费时达20多分钟。 

罗有坤真诚厚道,善于交流,带来不少人气,人气旺则生意隆。罗有坤重视与相邻摊点的关系,和他们时时交流,和睦相处,互相照顾;顾客中有许多老朋友和小朋友,不管他们买不买糖画,见了面,他都要打个招呼,或聊一下天,亲近而又融洽。更有趣的是,每天开张的生意,他都会买一送一。有的小孩一乐,手中的糖画就掉在了地上,他见后二话不说,免费再做一个。 

家乡养育了他,他知恩图报。每年除夕和大年初一, 

罗有坤会为村里的人免费制作糖画。一路走来的糖画 

糖画,是以糖为材料,制作时以勺子为“笔”、糖汁为“墨”,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各种惟妙惟肖的糖画美味又耐看,是许多人的不二选择。 

糖画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糖、白糖加少许饴糖,再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便可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 

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也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与众不同。一代才子首先将糖溶化,再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城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闲暇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打发时间。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太监问明这些小动物是用糖做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了。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好后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涕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由此陈子昂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街串巷做起糖饼儿生意来。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