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调速势不减  量增质更优

 

7月的鄂州,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实验基地稻浪起伏,峒山村的葡萄也熟了。

四年前的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视察鄂州,对鄂州经济发展提出殷切期盼: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

即便全球经济疲软、“三期叠加”,又遭遇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处于经济下行风暴中的鄂州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瞻谋划、稳当施策、精准掌控下,经受洗礼的鄂州经济,走得从容淡定。

 

速度换档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2013年,鄂州GDP增速为10.5%。此后3年,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合理增速。去年这一指标达到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市30多年来,鄂州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一直在前进,创造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习惯了高速增长的我们不禁要问:鄂州的经济是不是出了问题?

有一些事实曾经代表着鄂州的荣光:这里有省内最大的地方钢铁基地,有武钢集团的重要矿山,还有国内有名的立窑水泥厂,重工业托举起鄂州的腾飞。过重的产业结构就如同没打上“补丁”的漏洞,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靠土地、能源等传统要素支撑的粗放型发展,即使不遭遇“天灾”,也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并在不同场合阐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特点之一。

经济发展方式往哪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总书记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成为四年来鄂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起点。

回顾鄂州四年来的实践,我们摆脱“速度情结”,尊重经济规律,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以竞进的身姿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经济增长更加惠及群众——

2014至2016年,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3年跑赢GDP增速。城乡居民在经济发展中获利更多,进而又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让经济更多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形成良性循环。去年,鄂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9%,连续12个月领跑全省。

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全力冲刺生态文明建设。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00多家,取缔非法码头和砂场99个,保护长江岸线生态。引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6%。

经济发展开放度更高——

2014年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机者如神,难遇易失。”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从微观看,鄂州枫树线业、人福药业、鄂信钻石等企业开辟海外战场,全市外贸出口连年增长,增速全省靠前。从全市看,开放开发沿江滨湖新区,推进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搭建起通江达海、连接世界的重大战略平台。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拨开层层迷雾,辨清发展大势,为鄂州指明前进的方向:作贡献、打头阵,绝不仅仅是在指标上领先,更要在方式上举旗。

结构优化
破解成长的烦恼

 

钢花飞溅的年代,因为福利待遇好,进钢厂做一名普通工人曾让许多鄂州人梦寐以求。如今,那些曾经挤破脑袋进去的人却从熟悉的车间走出来,开启人生第二次创业。

经济转型,钢铁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强调。

鄂州这样的城市,结构调整选择什么路径,总书记早在2015年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时,就为我们开出了药方。“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要通过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进行深入改革创新,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总书记一再指出。

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首当其冲——

一手调整存量,毫不迟疑坚决退。去年,鄂州主动化解222万吨钢、184万吨铁和40万吨水泥产能,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8万吨。在此基础上,制定精准产业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全市实施传统制造业技改项目124个,完成技改投资80.19亿元。

一手做优增量,竭尽全力往前进。连续几年精心培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发力。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产值占GDP比重上升到16.4%。现代服务业跑出“加速度”,增幅领跑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达36.01%,正变得越来越重。

轻的重起来,还要让冷的热起来,调整区域结构正当时——

早在2005年8月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穿越时空,这一科学论断如今在鄂州环梁子湖区域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从全市看,环梁子湖区域工业底子薄,经济发展相对“有点冷”。改一个思路,换一个路径,也就变得海阔天空。2013年全域退出一般工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从“你死我活”到“相逢一笑”,环梁子湖区域的绿水青山正在换来金山银山。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全域铺开。高标准建设特色生态农业基地,扩大“梁道”“梁鱻”等特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农业连年保持高位增长,梁子湖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有机产品认证、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区。好山好水好生态也让这里声名远播,生态旅游热气腾腾,5年吸金43.4亿元。

大手笔、高起点谋划梧桐湖生态科学城建设。PET—CT、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健康物联网等代表前沿科技、代表新兴方向的产业在梁子湖畔聚集,梧桐湖新区,曾经的“寒极”变“热土”。

谈结构调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应有之义——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温暖着农村群众的心窝。

从担起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任务那一刻起,鄂州几届市委、政府领导班子一以贯之,下大力气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水乡特色的农村小区、完善的公共服务、勃兴的乡村产业……鄂州农村一年一个样,三年五年大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殷殷嘱托仍然回荡在鄂州各级党员干部的耳畔。过去五年,鄂州75%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累计投入260亿元,37207名贫困人口脱贫、22个贫困村出列。

动能转换
向创新要发展动力

 

本土企业贴牌生产某品牌产品,产品在国外市场卖100多美元,而生产企业只能拿到几美元。这样的故事,在鄂州并不鲜见。

国际产业分工曲线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长期以来,鄂州的企业踯躅于产业链中低端,制造能力强、核心技术弱,产品众多、品牌却少,鄂州怎么也笑不起来。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总书记的话激起鄂州千层浪,干部们思考如何服务创新,企业家们探索如何实施创新——

走出去、请进来,优势科研资源为我所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频繁奔赴省内外城市,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在鄂州就地产业化。以华科大鄂州工研院为例,已有2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全市省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达到1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19家。

留得住、成长快,把科技型企业痛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设立6亿元创业投资引导资金、3亿元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科研团队在鄂州创新创业“不差钱”。效仿自贸区体制,科技项目落地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创造国有资本前期介入、地方政府一包到底的“鄂州经验”。

汇众智、聚众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优惠政策为创新型企业制定,优势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引导支持企业增强创新意愿,提升创新能力。去年,全市专利授权总量同比增长46.9%,增速居全省首位,全社会形成创新主体增多、创新成果增多“双增”的良好局面。

广开门、引才智,打牢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连续3年实施“千名引硕工程”,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85名,其中129人成为市内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研发项目带头人。聚焦科技成果,引进55个创新团队。实施“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海内外人才在鄂州创新创业。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经济转型期,经历着舍与得的考量、进与退的权衡,鄂州正尝试走出一条新路,一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阳光大道。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责任编辑 王德静)